- 深圳自考網為學考網旗下網站,為考生提供深圳自學考試信息服務,網站信息供學習交流使用,非政府官方網站,官方信息以深圳省教育考試院www.eeagd.edu.cn為主。
廣東自考00532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一)押題資料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一)》
考試-知識點押題資料
第一部分
先秦部分
先秦是指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秦帝國之前漫長的歷史時期,但從文學發展而
言,先秦作品產生的時間主要是西周、春秋、戰國三個時期。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韻文有《詩經》和楚辭,散文有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
《詩經》
知識點一《詩經》概述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約五百年時間的305篇作品。當時人們把它稱之為“詩”或“詩三百”。漢代,漢武帝把《詩經》尊為“五經”之一,故稱《詩經》。根據音樂曲調的不同,《詩經》分“風”、“雅”、“頌”三類。“風”是各地帶有地方色彩的民歌,有十五國風,反映了百姓的生活和思想感情;“雅”是周王朝直接統治地區的樂歌,分《大雅》和《小雅》。《大雅》多貴族和官吏的朝會燕饗之作,《小雅》多個人抒情,有部分民歌;“頌”是王室宗廟祭祀用的舞曲,分《周頌》、《魯頌》、《商頌》,《周頌》是西周初年作品,《魯頌》、《商頌》是春秋前期魯國和宋國用于朝廷和宗廟的樂章。《詩經》運用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賦是直陳其事,包括記敘和描寫;比是打比方,有比喻和比擬;興是用別的事物引起所詠之情與事。三者交互運用,構成了意蘊深遠的形象。《詩經》形成了現實主義的藝術傳統。
知識點二《君子于役》(泛讀)
1、選自《詩經·王風》。君子:婦女對丈夫的敬稱。
2、主題思想這是一首思婦之辭,表現了一位農家婦女對長期服役在外的丈夫的深切思念和熱切關心,從家庭生活方面反映了當時頻繁的戰爭和徭役給人民帶來的苦難。
3、寫作特點全詩是農婦的內心獨白。在疑問的語氣中既有殷切的期盼,也有無可奈何的凄苦,“如之何勿思”,用反問強化思念之情,樸實的語言將思念之情表達真切。
4、寫景分析詩中的景物構成了一幅山村晚歸圖,太陽下山,雞兒進窩,牛羊歸來,正是勞動結束,一家人團聚的時光,然而“君子于役”,無法歸來。這就渲染了思婦的孤獨凄苦的氛圍,也具有襯托比喻的作用,突出了女主人公的思念之苦。
知識點三《蒹葭》(精讀)
1、選自《詩經·秦風》。蒹葭:泛指蘆葦。
2、思想感情這是一首愛情詩。詩中主人公對意中人癡情追求,但求之不得,表達了無限惆悵的纏綿情感。詩中的客觀景物與主觀情感渾然一體,具有情景交融的特點。虛實相生,秋景、秋水,為眼前實景,溯洄、溯游的追索,已經虛化,至于“所謂伊人”,若有若無,則完全是一種心理幻景。虛虛實實的意象,構成了朦朧而優美的意境,生動地表現了癡情者誠摯的情意與追求。
3、重章疊句的結構形式及一唱三嘆的藝術效果全章共三章,采用重章疊句的形式,一唱三嘆,層層遞進,淋漓盡致地表達情意,強化了抒情效果。各章字句略有變化,有層層遞進之妙。蒹葭從“蒼蒼”到“凄凄”到“采采”,聲情轉向低沉,凄婉之情自然流露。白露從“為霜”到“未晞”到“未已”,表示時間的推移,說明主人公始終在徘徊追索。“道阻且長”到“且躋”、“且右”,表示路途遙遠,崎嶇迂曲,而主人公不避艱險,深情求之。伊人從“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到“在水之涘”。“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愈來愈清晰,卻可望而不可即。
4、“在水一方”境界意在言外的特點
王國維《人間詞話》稱《蒹葭》最得“風人深致”,“風人深致”從藝術上說指婉曲的風格,即境界深遠,意在言外。伊人“在水一方”,是“企慕之情境”,可望而不可即,表現了那種執著的追求,熱情的向往,沉浸其中不可自拔的情感。
知識點四《氓》(精讀)
1、選自《詩經·衛風》。氓:古代女子對男子的通稱。這里是女主人公對丈夫的稱呼,含有鄙薄之意。
2、主題思想及表現這是一首棄婦的怨詩。女主人公在被遺棄后回顧往事,訴說自己不幸的婚姻,表達悲憤與決絕的心情。反映了當時社會男女不平等的社會問題,以及婚姻制度對女性的壓迫與損害。詩中女主人公的經歷與情感變化緊密結合,故事情節與人物思想感情同步發展,雖是一首敘事詩,但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敘事清晰,層次分明。
3、女主人公的形象,及與女主人公相對比的的“氓”的性格特征女主人公:從婚前的純潔天真、熱情洋溢,對男方一往情深,到婚后辛勤操勞而毫無怨言,再到男方變心后看透負心者的本性,堅決和他決裂,表現出其堅強、剛毅的一面。其性格隨情節的變化而逐步展現。“氓”婚前信誓旦旦,婚后言行粗暴,忠誠是假,虛偽是真。“氓”的欺騙與虛偽、以怨報德與女主人公婚前的單純、天真、熱情、而略帶軟弱,被休棄后變為成熟、理智、冷靜、剛強形成鮮明對比。
4、藝術特點:比興手法及喻義
①“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比喻兩人情愛之深;
②“桑之落矣黃而隕”,比喻由于男子負心,愛情失去光澤;
③“于嗟鳩兮,無食桑葚”,喻女子不能沉溺于情愛之中;
④“淇則有岸,隰則有泮”則反比男子壞到極點,簡直無
所約束。比喻生動形象,寓意發人深省。
知識點五《采薇》(泛讀)
1、選自《詩經·小雅》。
2、主題思想這是戍守邊境、抵抗玁狁(外敵)侵擾的戰士
回鄉時的歌唱,反映了邊防戰士艱辛的生活、緊張的戰斗和思家念歸的真實情況。
3、寫作手法及主要內容
運用倒敘手法。一、二、三章回顧軍中饑渴勞苦、盼望歸去的情景,四、五兩章
回顧前線戎馬倥傯、時刻戒備、奮戰不息的實況,最后一章才是歸途中的感慨和
悲喜交加的心情。
4、重點詩句“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詩歌末章之佳在于情境交融,含蓄蘊藉,突出了全詩的主題。今與昔、來與往、雪花與楊柳、冬與春,構成鮮明對照,點出時間的推移和出征時間的長久。
第二部分
先秦歷史散文
知識點一《左傳》概述
1、我國現存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是《春秋》,是魯國的國史,據傳為孔子所作。
2、《左傳》相傳為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是一部編年體史書,原名《左氏春秋》,因為是對孔子《春秋》進行補充說明的傳,稱為《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
3、《左傳》與同樣對《春秋》進行補充說明的《公羊傳》、《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其中《左傳》以補充史實為長,也最有文學性。
4、《左傳》記事以《春秋》所載魯國十二公為次序,記載了春秋時期諸侯各國之間的政治、軍事、外交活動,并觸及社會各個階層的生活。
5、藝術特色:
《左傳》善于用簡括的語言寫出紛繁復雜的事件,用較少的筆墨刻畫人物的性格,尤其擅長描寫大規模的戰爭和記錄使臣的應對辭令,是一部具有較高文學價值的歷史散文著作。
(1)《左傳》的文學特點是擅長記事,尤其善于敘寫戰爭,往往詳于前因后果,略于戰事本身,《秦晉崤之戰》是較典型的一篇。
(2)《左傳》還善于刻畫人物形象,在《鄭伯克段于鄢》中,鄭莊公、姜氏、共叔段各自的個性都很鮮明。在戰爭敘寫中,也注意呈現人物面貌,《秦晉崤之戰》中,蹇叔、秦穆公的性格特征都有生動表現。
(3)《左傳》記言的特色是清晰而富有論辯色彩。
知識點二《鄭伯克段于鄢》(精讀)
1、《春秋》記載:“夏,五月,鄭伯克段于鄢。”《左傳》對這件事情的前后過程作了詳細的記敘。點明了鄭莊公與母親武姜、弟弟共叔段之間矛盾的由來,敘述了互相間爭奪權位、明爭暗斗,直至兵戈相見、一決勝負的經過,還描寫了鄭莊公與母親解決矛盾的余波。故事曲折生動,刻畫細致入微,客觀上展示了當時禮崩樂壞的社會趨勢,揭露了統治階級內部不可調和的沖突。
2、全文成功地刻畫了鄭莊公的形象。莊公對武姜和共叔段的野心與圖謀了如指掌,但他采取了欲擒故縱、后發制人的策略,一則借以沽名釣譽,二則為了麻痹對方、爭取人心。最后,他還考慮到違背孝道對他不利,于是演出了“隧而相見”、母子和好如初的鬧劇。這一切都突出了莊公有計謀、城府深的性格,他終于在這場斗爭中成為勝利的一方。至于武姜的偏心自私心理,共叔段的野心勃勃、愚蠢貪婪,文中也有生動表現。
知識點三《秦晉崤之戰》(泛讀)
1、秦、晉兩國本是同盟國,晉國戰勝楚國后,晉文公稱霸天下,兩國又聯合對鄭國作戰,但裂痕旋生,這是秦晉崤之戰的遠因。這場戰爭的性質,是秦穆公為了取代晉國稱霸中原。晉國在崤之戰中戰勝了秦國,證明晉文公死后,晉國仍然保持了霸主地位。
2、《左傳》長于敘寫戰爭,但不在于描寫戰爭本身,而重戰前情況的敘述,顯示出勝負的必然趨勢。戰前晉文公剛剛去世,但卜偃傳達君命,證明對秦早有覺察,預作準備;臨戰前夜,君臣統一意見,同仇敵愾,與秦穆公、蹇叔之間意見相左形成鮮明對照。秦國方面,蹇叔分析偷襲鄭國必敗,并兩次哭師,但均被秦穆公拒絕;接著王孫滿論秦師輕而無禮、弦高犒師、鄭國趕走里應外合的秦將,事件的進展顯示晉勝秦敗已成定局。
3、在事件的記敘中,人物形象的刻畫也很成功。蹇叔對戰爭洞若觀火的分析與兩次哭師,表現他的遠見卓識與愛國之心。弦高犒師,成為歷史上一段著名的機智愛國的故事。先軫“不顧而唾”,寫其怒形于色,十分傳神。秦穆公剛愎自用,利令智昏,但在失敗后能夠幡然悔悟,引咎自責,不失春秋五霸之一的身份。人物的言辭也很生動,如文贏為三帥請命之措辭婉轉,皇武子辭秦三將之委婉巧妙,孟明與陽處父在河邊的對話,也極富戲劇性。
知識點四《邵公諫厲王弭謗》(泛讀)
1、選自《國語·周語上》。《國語》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國別體史書,按國別編排,匯集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個國家的部分史料,起于西周穆王十二年(前990),止于周貞定王十六年(前453),共五百多年。《國語》的作者,司馬遷認為是左丘明,近人則多認為《國語》是戰國初期學者根據春秋時代的史料整理而成。《國語》以記言為主,主要通過記載歷史人物的言論以反映治亂興衰,對各國歷史的記載很不均衡。《國語》的文學價值雖不如《左傳》,但有些篇章故事生動,言辭委婉風趣,人物性格也很鮮明,對后世散文發展有一定的影響。
2、本文記載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國人起義。由于周厲王暴虐無道,拒絕忠諫,依靠神巫和屠刀來壓制百姓的批評言論,使百姓忍無可忍,終于在公元前841
年舉行起義,將厲王流放到彘地,擁戴周公、邵公執政,歷史上稱為共和政治。這一次國人起義,顯示了人民力量的不可抗拒,倒行逆施的暴君終將自食其果。
本文體現了我國古代的民本思想。
3、文章主要部分是邵公對厲王的勸諫。這段諫辭的中心是陳說堵塞言路、禁絕批評的嚴重危害,對厲王迷信暴力與王權的謬誤敲起警鐘。邵公先以治水作比喻,提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揭示對待人民言論的兩種態度;再列舉古代各階層人士進諫的情況說明君王聽政,必須聽取民眾意見;然后通過比喻說明民眾的議論正是執政者可以利用的寶貴資源;最后歸納出言路不可堵的結論。文中敘事為諫辭服務,諫之前著重渲染無人敢言的局面和周厲王弭謗的沾沾自喜;拒諫之后“國人莫敢出言”終于“流王于彘”,這就清楚地交代了“諫弭謗”的前因與拒諫的后果,從而形成了完整的結構。
4、整段諫辭邏輯嚴密,議論透辟,從正反兩面反復陳說,深刻有力。另外,多
用比喻,生動形象;運用排比句式,理直氣壯。
知識點五《蘇秦始將連橫說秦》(泛讀)
1、本篇選自《戰國策·秦策一》。《戰國策》原有多種名稱,雜記戰國時期的有關史事,作者不詳。西漢劉向加以整理,按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韓、魏、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的次序,編訂為三十三篇,并定名為《戰國策》。
《戰國策》是國別體史書,記事始于周貞定王十四年(前455)止于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主要內容是記敘戰國時代一批謀臣策士的言論與活動,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文獻。同時,敘事形象生動,刻畫人物栩栩如生,說理透辟言辭犀利,善于運用比喻和寓言故事,也有重要的文學價值。
2、在戰國七雄中,有條件統一全國的主要是秦國和楚國,于是出現了連橫與合縱兩種不同的策略,當時的局面是“橫成則秦帝,縱成則楚王”。一批策士應運而生,或者主張合縱,或者主張連橫,游說諸侯各國。他們稱為縱橫家,蘇秦、張儀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3、本篇成功地塑造了縱橫家蘇秦的形象。他沒有一定的政治主張,合縱連橫的游說,不過是獲得“金玉錦繡,取卿相之尊”的一種手段;蘇秦學識淵博,能言善辯,長于出謀劃策,這是游說諸侯的本錢;同時他刻苦學習,反復揣摩,不僅通曉學問,還要把握游說技巧。蘇秦的形象概括了戰國縱橫家的共同特點。
4、蘇秦的游說之辭是文中的重點。蘇秦的說辭,不以抽象的概念來闡明觀點和策略,而是引證古今,通過具體的人和事的相互關系,形象地顯示自己的政治見解。他善用鋪陳排比以夸大其辭,氣勢逼人地劇談雄辨,力圖煽動對方。文中詳寫對秦惠王的游說,略去對趙肅侯的游說,避免重復,繁簡得宜。
5、蘇秦潦倒時和得勢后,家人的表現“前倨而后卑”,形成鮮明的對比。這從側面烘托蘇秦形象,這樣的家庭和社會環境促使他不惜一切求取功名利祿。這也反映了那個時代崇尚富貴、親情淡漠的炎涼世態。
知識點六《魯仲連義不帝秦》(精讀)
1、在秦圍邯鄲、趙國求救于魏時,魯仲連挺身而出,批駁辛垣衍尊秦為帝、向秦屈膝的投降主義主張,使辛垣衍慚愧而退。魯仲連是一個特立獨行的人物。他有一般縱橫家的共同點即足智多謀、能言善辯,但也有與他們截然相反的地方:一是有一以貫之的政治原則,決不朝秦暮楚,而是"義不帝秦”;二是品德高尚,決不求名逐利,相反是功成不受賞;三是有排難解紛之心,以挽救天下為己任。魯仲連是封建時代士人高風亮節的典范,為后人所仰慕。
2、魯仲連批駁辛垣衍,分析矛盾,指陳利害,有理有據,義正詞嚴。首先用微不足道的周天子的作威作福反襯強秦為帝的可怕,然后用紂王烹鬼侯、鄂侯反襯秦帝的殘暴,可見尊秦為帝將反受其害。其次用鄒、魯尚知對抗來激發辛垣衍的正義感。最后歸結到如果投降秦國,將失去自身的一切利益,擊破了“尊秦為帝”以保持自身榮華富貴的迷夢。
第三部分
知識點一《論語》及孔子概述
《論語》是記錄孔子言行的語錄體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撰而成的。今本《論語》共二十篇。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魯國人。使我國歷史上致力于教育事業的第一人。思想核心是“仁”,強調“為國以禮”“克己復禮”,主張“正名”,提倡德治,講求“孝、義、忠、信”。反對殘暴統治,同情人民疾苦。整理過《詩》、《書》、《易》、《禮》等古籍。對魯國編年史《春秋》作了增刪潤色。儒家學派創始人。
知識點二《侍坐》(精讀)
1、選自《論語·先進》。
2、主要內容記錄了孔子與四位弟子有關志向抱負問題的討論。是孔子有教無類、循循善誘地教育學生的一次完整記載。這是一種教育方式。
3、孔子人物形象,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的個性,及本文表現手法
(1)孔子:不以師長自居,理解學生懷才不遇的苦悶,能夠有針對性地提出討論的問題。對學生的才能、特長了如指掌,所以能作出恰如其分的評價。是和藹可親、平等待人、循循善誘的好老師。
(2)四位弟子:子路志向遠大,直爽豪放,相當自負;冉有、公西華小心謹慎,格外謙虛;曾皙與眾不同,淡泊灑脫,好學勤問,最后還向孔子求教。通過人物的言語、神態、動作表現出來,用詞準確精煉,記敘逼真而傳神。
4、曾皙的回答得到孔子贊賞的原因①有的說曾皙推崇古代祭天求雨的儀式,即“雩祭”,企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孔子所處的時代禮崩樂壞,天下無道,這種舉行古禮的太平盛世,自然令孔子心向往之。②有的認為,孔子雖有遠大的政治抱負,但到處碰壁,周游列國,備受冷遇,不免有憤世嫉俗之情。曾皙希望過淡泊的生活,潔身自好,安貧樂道,因此得到孔子贊許。(對實行禮樂的太平盛世的向往和淡泊的情懷,以及理想無法實現的悲哀和從政之態的衰退。)
5、重點語句
“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孟子
知識點一孟子概述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儒家學派的主要代表。有《孟子》七篇。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主張法先王,行仁政,推行王道,反對霸道,提倡孝悌忠信,宣揚人性本善。
《孟子》的文章,在《論語》基礎上發展為對話體。孟子知言善辯,援譬說理,氣勢充沛,感情強烈。孟子提出“舍生取義”的人生理想。提出“民貴君輕”說,具有一定進步意義。
知識點二《齊桓晉文之事》(精讀)
1、選自《孟子·梁惠王上》。
2、孟子“仁政“的主要內容,并評價孟子宣揚仁政,反對暴政,提倡王道,反對霸道,描繪了富民、教民的藍圖,希望人們安居樂業。表現了孟子關心民生疾苦、為民請命的精神,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在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戰國時期,籠統地反對使用武力,似乎脫離實際;將“仁政”主張建立在“人性善”的基礎上,靠君主的仁慈實現“王道”,顯得過于天真。
3、孟子對齊宣王宣稱仁政的過程以推行王道為中心,依次論述了實行王道和仁政的依據是“仁術”;從“不為”和“不能”的區別,說明實行仁政的途徑是推己及人;不實行仁政而行霸道的危險性;詳盡闡明仁政的內容,提出富民與教民的具體方案。對話中,孟子根據對方心理因勢利導,始終掌握主動權,采用多種論辯技巧,十分具有說服力。
4、說明文中所用比喻及喻義(孟子善用譬喻)用“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比喻“王之不王”是不為而非不能;用“挾太山以超北海”與“為長者折枝”比喻“不能”與“不為”的區別;用“緣木求魚”比喻以武力手段稱霸的荒謬
5、《齊桓晉文之事》是怎樣展開論辯的(孟子長于說理)推理由小及大,由此及彼,如以羊易牛推出實行仁政的根據,從鄒人與楚人戰推出齊宣王實行霸道必敗,從由牛及人的惻隱之心提出推恩是實行仁政的途徑,頗有說服力。
6.孟子“仁政”主張的主要內容及其進步性和局限
(1)內容:①富民:一定的產業,注意養殖。②教民:學校教育,孝悌之義。
(2)民本思想,同情百姓。戰國時期,分裂走向統一,戰爭不可避免。(3)仁政主張建立在性善論的基礎上,不切實際;仁政主張脫離現實,無法實現。
7、典故、成語
君子遠庖廚;緣木求魚(喻指以武力手段去稱霸);明察秋毫;寡不敵眾;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
8、文章內容“五畝之宅,樹之以桑……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知識點三《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泛讀)
1、選自《孟子·公孫丑上》
2、主旨內容
孟子所說的“浩然之氣”,是與弟子公孫丑講論“不動心”,要有堅定心志時提出來的。孟子指出思想意志是關鍵,主宰意氣情感;意氣情感是充滿體內的力量。要堅定自己的意志,不要濫用自己的意氣情感。孟子還談到志與氣的互動:心志專一會帶動氣,氣的凝聚也會影響心志的變化。
3、什么是浩然之氣,如何培養浩然之氣“浩然之氣”是意氣情感的最高境界,屬于道德修養的范疇。它和道義相伴而行,是義的長期積聚產生的。浩然之氣充沛會使人眼界高,立場穩,心不動,氣不餒。浩然之氣產生于人們心中,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急躁盲動。
4、說理方法
孟子長于運用寓言故事說理,如本篇中宋人“揠苗助長”的故事,對宋人的心理、行為描寫十分生動。
墨子
知識點一墨子概述
墨子,名翟,戰國初期魯國人,墨家學派創始者。提出兼愛、非攻、尚賢、節用等主張,并付諸實踐,身體力行。與儒家學派相對立,都是當時的顯學。
《墨子》一書是墨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實錄,現存五十三篇。有些論說文有明確標題,中心突出,邏輯性強,但語言極為質樸。
知識點二《非攻(上)》(泛讀)
1、《墨子·非攻》有上中下三篇,內容相同,文字略有差異。
2、墨子的核心思想
“兼愛”“非攻”。即人與人之間應該相愛,國與國之間不該攻殺,這正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是墨子針對戰國時期諸侯之間戰爭頻發、造成人民種種苦難而提出的。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他的主張是不現實的。
3、論證方法及特點
設喻論證,邏輯性強。以偷竊、殺人為喻,有力地說明“攻國”危害之大,不義之深。再以黑白甘苦為喻,說明天下君子混淆是非,別有用心。文章由淺入深,以小見大,既指出攻國的不義,更是批判為攻國制造輿論的君子。
莊子
知識點一莊子概述
莊子,名周,戰國時宋人。是戰國中期道家學派代表人物,哲學思想以“道”為本,主張精神的絕對自由,否定真理的客觀性與事物的穩定性,主張摒棄知識,回到愚昧無知的原始狀態中去。身處亂世,不愿同流合污、積極入世,揭露批判社會黑暗現象。與老子并稱“老莊”。莊子散文思想活躍,想象豐富,言辭瑰奇,魯迅稱之為“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莊子》現存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篇,一般認為是莊子所作,《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則是莊子后學所依托。
知識點二《逍遙游》(泛讀)1、選自《莊子·內篇》。本文是《莊子》首篇。逍遙游:是不受時空限制和一切條件制約的絕對自由。惠子:宋國人惠施,名家的代表人物。
2、逍遙游境界的三個層次: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3、主題思想(逍遙游的意思)說明人生意義和目的在于達到逍遙游的境界。“逍遙游”意思是,順遂自然之性,適應天地之變,不依賴于外界任何條件,遨游于天地之間;泯滅物我界限,不要名聲,不需事功,進到忘我境界,無所拘束,自由自在。這在哲學上是絕對自由,體現了莊子肯定一切事物的相對存在與發展變化的觀點,也表示了對功名富貴的鄙棄。
4、結構特點
以“大小之辯”作為全文行文線索,開頭從鯤鵬的變化,引出一連串的寓言故事形象,層層推進,步步蓄勢,最后推出無待逍遙游境界,點名全篇主旨。后三段對文章主旨進一步說明,文章看似撲朔迷離,其實自有章法。
5、藝術手法及特點運用卮言、重言、寓言是《莊子》藝術表達的重要手法。層出不窮,令人目不暇接。鳥獸昆蟲大到鯤鵬,小到蟪蛄,上古傳說人物,如堯、許由,以及藐姑射山的神人等。
《莊子·天下》中說,“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意思是以變化多端、無頭無尾的支離之語串聯發揮,借用古人的話以取信于人,表示真實,以寓言故事進行闡述。“若夫乘天地之正”一段,點明題旨,承上啟下,即為卮言;引《齊諧》和《列子》“湯之問棘”一節,為重言;鯤鵬變化、堯與許由、藐姑射山的神人、宋人資章甫、龜手之藥等,均為寓言,其中有民間故事,也有神話傳說。
6、文學特征
語言生動活潑,揮灑自如;夸張的筆法和豐富的想象使文章充滿浪漫主義色彩;多用比喻和寓言,使文章說理生動具有感染力。
7、成語
越俎代庖,大相徑庭,大而無當。
荀子
知識點一荀子概述
荀子,名況,又稱荀卿或孫卿,戰國末期趙國人。屬于儒家學派。在哲學上提出人定勝天的命題,要“制天命而用之”。持“性惡論”,強調后天學習和教化的重要性。政治思想方面主張立法并重,王霸并用。學生李斯和韓非。荀子散文以論說見長,論證嚴密,文風樸實。有用楚民歌形式寫成的詩篇《成相
辭》,另有《賦篇》等,對賦體創作有開啟之功。今存《荀子》三十二篇。
知識點二《勸學》(精讀)
1、選自《荀子》。
2、主旨內容
是一篇完善的議論文,主張人人應當自我勉勵,努力學習。荀子主張“人性惡”,重視后天的教育與教化,改惡為善,有賴勉學。全文圍繞“勸學”的主旨,分別闡明學習的重要性、正確的學習態度、學習的內容和方法,以及學無止境,要以“全”、“粹”為最終目標,由君子而“成人”。
3、說明荀子所談學習的重要作用,領會荀子倡導的學習態度,評價荀子提倡的
學習方法荀子認為,學習可以增長知識才干,修養品德氣質。持之以恒、堅持不懈是正確的學習態度。要學習儒家經典,同時要善于向求賢者求教,也要善于教人。學習要善始善終,切忌半途而廢,以期達到完全而純粹的精神境界。
4、說明文中所用比喻及喻義
(1)“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等,比喻學習之重要,學習可以提高人的素質。
(2)“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說明學習很重要,可以“防邪僻而近中正”。
(3)“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弓,功在不舍”,比喻學習積累過程的重要性。(4)“鍥而不舍,金石可鏤”比喻學習要持之以恒。
5、文中比喻這一藝術手法的作用
全文用了四十七個比喻。有的借自然現象為喻,如水與冰、青與藍、蓬生麻中、草木稠、禽獸眾等;有的借勞動創造為喻,如木作輪、用舟楫等;有的以人們的經驗為喻,如登高而招、面臨深谷、火就燥、水就濕等。豐富多彩的比喻,形象性強,便于理解,也增強了說服力。
6、寫作方法
文中長短句并用,對偶排比句兼行,富有節奏感。文中引《詩經》語句證明論點,即所謂引成詞以明理,后稱之為引經據典。
7、重點語句及成語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成語: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鍥而不舍。
韓非子
知識點一韓非子概述
韓非子,戰國末期韓國人。荀子學生,喜歡刑名法術之學。先秦法家思想集大成者,提出法、術、勢三者集合的學說,主張君王乘威嚴之勢,操制人之術,以法治天下。注重參驗考實,提倡耕戰,強調嚴刑峻法。其思想為建立封建的中央集權專制統治奠定了理論基礎。
《韓非子》五十五篇,基本為韓非本人所著。文章分析透辟,論證充分,切合事理,鋒芒畢露。其中《說林》上、下和內外《儲說》,收集整理了大量寓言故事和民間傳說。
知識點二《難一(節選)》(泛讀)1、選自《韓非子·難一》。
難:詰難辯駁。韓非子取歷史傳說中的故事與文論加以辯駁,從而闡發法家治國為政的思想。這種寫作手法,后來形成一種論難文體。
2、主旨內容
宣揚法家的思想與觀點,強調思維必須尊重矛盾定律,治理天下要依靠法治,以德化人的“人治”是不可行的。批判儒家的思想。采用詰難反駁的方式逐層推進,指出儒家贊美的“晉文公之賞”和“舜之救敗”都是荒誕不實之辭,前者不明事理,行賞失當;后者既是邏輯混亂,又是脫離實際的空想。
3、寫作及說理方法文章先擺事實,然后批駁,針對性強。批駁逐層推進,說服力強。以寓言故事進行說理,如“守株待兔”說明不能因循守舊,“鬻矛與盾”的故事揭示儒家以德化人的“人治本身”的矛盾,說明以法治取代人治,生動形象,通俗易懂。
4、寓言、成語
守株待兔、鬻矛與盾。
第四部分
屈原
屈原,名平,戰國后期楚國人。屈原有遠大的政治理想,內政上主張舉賢授能,修明法度;外交上堅持連齊抗秦,統一六國。后遭小人讒言被流放,投江殉國。屈原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在楚民歌、楚文化基礎上,接受北方中原文化,創造騷體這一新詩歌形式。宋代黃伯思稱之為”出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故可謂之楚辭”。主要作品有《離騷》、《天問》、《九歌》、《九章》、《招魂》等。作品想象奇特,感情奔放,韻律鏗鏘,地方色彩濃郁。其浪漫主義風格對文學發展有深遠影響。漢代劉向輯錄屈原和其他楚辭作品,編成《楚辭》。現存最早的楚辭注本是東漢王逸的《楚辭章句》。
《離騷》
1、離騷
班固《離騷贊序》解釋為遭受憂患:“離,猶遭也;騷,憂也。明己遭憂作辭也。”王逸《楚辭章句》則認為是離別的憂愁:“離,別也;騷,愁也。”今人游國恩認為,“離騷”即《大招》中的“勞商”,古代樂曲名,類似于“九歌”、“九辯”,用于篇名。"離騷”本身的意義,即“牢騷”。
2、《離騷》層次結構及內容
《離騷》是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最長的一首抒情詩。全詩分三大部分和結語。第一部分寫詩人在現實中的斗爭與失敗;第二部分寫詩人在想象中的追求與幻滅;第三部分寫詩人設想離開祖國,但最終不忍離去;結尾表達無法實現政治理想而與楚國的現實政治決裂的心情。(教材節選為第一部分)
3、思想內容及展現的作者品格
(1)思想內容:詩人既有“內美”(世系、身世、氣度),又有“修能”(后天培養的才干),希望輔佐君王,但君王昏聵不明、黨人為非作歹,詩人依然無怨無悔,正道直行,堅持崇高的品德和理想。表現了詩人獻身祖國的愛國精神,頑強奮斗、不屈不撓的堅強意志,對黨人為非作歹的深惡痛絕,對楚王聽信讒言的痛心疾首,對自己所培育的人才變質倍感痛心。
(2)作者品格:表現了屈原崇高的人格、深沉的愛國精神及正直高潔、出污泥而不染的偉大人格。
4、《離騷》的浪漫主義藝術風格
主要表現在對理想的不懈追求,強烈的主觀抒情,豐富奇特的想象,大量的歷史傳說和神話故事的采用,以及象征手法的運用。
5、分析本詩中象征手法及其表現的意蘊詩人用佩戴香草表示博采眾長,提高自己的才干;把治國之道比喻為道路;用種植香草象征廣泛培養人才;人才的蛻化變質則說成是眾芳蕪穢。整體的象征被稱為“香草美人”,發展了《詩經》中廣泛運用的局部比興,是藝術表現手法的一個推進。
6、主要詞句(1)“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中“靈修”是指楚王。
(2)美人:喻指楚懷王;
(3)彭咸:相傳是商代的賢大夫。《湘夫人》(泛讀)
1、選自《楚辭·九歌》。本篇與《湘君》是祭祀一對湘水之神的樂歌。
2、《九歌》
《九歌》是屈原以民間樂歌為基礎,加工創造的一種浪漫主義詩篇。共十一篇,分別祭祀天神、地祗和人鬼。(《東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祭祀由巫演唱)、《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
3、思想內容
《湘夫人》是寫湘君思念湘夫人,通過描寫生離死別、無緣會面的憂傷情景,表現了高尚的情操、執著的追求和熱情的向往。
4、人物形象的刻畫
詩中湘君的形象是通過心理活動刻畫的。“目眇眇兮愁予”、“思公子兮未敢言”是直接描述他的憂傷。“登白薠兮騁望”、“捐余袂兮江中”是用動作神態表現期盼與失望。“鳥萃兮蘋中”、“罾何為兮木上”、“麋何食兮庭中?蛟何為兮水裔”是用反常景象表現焦慮不安。“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是通過景物和環境描寫表現他惆悵凄迷之情。筑室水中的種種精心布置和優美陳設,則表現了他的期待與熱情。
5、帝子、公子指湘夫人。
《涉江》(泛讀)
1、選自《楚辭·九章》。《哀郢》和《涉江》分別記敘了屈原流放江南的兩個
段落。(屈原流放江南分兩個段落一說,由清代蔣驥提出)
2、主旨內容
是屈原流放楚國江南地區所作,記錄了流放的行程,描寫了流放地區的環境和氛圍,更重要的是表達了詩人崇高的思想境界:不懼艱難困苦、打擊迫害,始終堅持自己的理想和節操。
3、人物形象
全詩塑造了一個孤獨、偉岸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其穿戴與眾不同,理想境界是與古代圣王同游,意志堅定,執著頑強。詩中“余”和“吾”用了十七次,表現了作者強烈的自我意識和感情色彩,以此突出個性特征。敘事、議論和抒情有機結合。
秦漢文學
秦始皇統一中國,文學隨之進入新階段。然而,由于秦王朝實行極端的文化專制政策,再加上秦朝時間短暫,所以流傳下來的文學作品屈指可數。主要有呂不韋門客集體撰寫的《呂氏春秋》和李斯的《諫逐客書》。
李斯
李斯,戰國末期楚國人,與韓非同為荀子學生。法家思想代表人物。是秦朝唯一留有著作的文學家,《諫逐客書》為其代表作。此外尚有《論督責書》、《自罪書》以及多篇刻石文傳世。
《諫逐客書》(精讀)
1、寫作緣由及其針對性
韓人鄭國到秦國修渠灌田,其實是以此消耗秦的國力,使秦無力伐韓。事發后,秦國大臣建議秦王驅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故上書勸諫。秦王被說服后廢除逐客令,李斯恢復官職。全文緊扣逐客以論說其錯誤,只抓住逐客對秦不利來論說,完全從秦國的利益著眼,有利于秦王接受。且李斯還順著秦王的感情、心理,引到統一六國的關鍵問題,把秦國的霸業作為整篇諫書的靈魂,反復論述這個根本的利害關系,使秦王接納其意見。
2、評價李斯認為逐客錯誤的主要理由
秦之強大與客卿密不可分。
3、本文論證方法(正反對比、利害并舉的論證方法)
一是濃墨鋪陳,列舉事例。文中鋪排了四君用客的大量事實,鋪陳了秦王所喜歡的大量生活享用,事例充實,鋪墊充足,加強了與下文的對比,因而得出的結論極其有力。
二是扣住事實,正反對比,層層深化。如第一段四君用客(實筆)與“卻客不內”(虛筆)的對比,第一段四君用客與第二段秦王輕客的對比,第二段中重物與輕人的對比,都在對比之中顯示逐客之謬誤。
4、藝術特點
鋪排時大量使用排比句式,文勢充沛,極有感染力。大量使用對偶,使文章整齊而富于變化,增加語言韻致。
5、重要段落
“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
賈誼
賈誼,先得漢文帝信任,后遭權貴記恨排斥,被漢文帝疏遠。著有《新書》十卷,名篇如政論文《過秦論》,辭賦如《吊屈原賦》、《鵩鳥賦》等。
《過秦論(上)》精讀
1、選自《新書》。過秦,意思是論述秦的過失。
2、主旨內容:總結秦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3、論述方式及效果在大量史實的基礎上,運用對比分析的方式,加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4、分析排比和對偶的手法是一篇“氣盛”的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對偶句,如“于是六國之士”以下,先用“有”字領起,貫穿下面三句,羅列大量人名形成排比;對偶句如“蒙故業”以下四句,每兩句一對仗。同時也有排比兼對偶的句式,如開頭說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作者借鑒賦的手法,行文極盡夸張和渲染,造成語言上的生動氣勢。
5、對比手法的特點
全篇采用對比手法,加強了文章說服力。作者用了四個方面的對比:秦國本身先強后弱、先盛后衰、先興旺后滅亡的對比;秦與六國的對比;秦與陳涉的對比;陳涉與六國的對比。幾種對比交織,結構自然宏偉,氣勢也自然磅礴。主客觀形勢的不同,強弱盛衰難易的不同,都從幾方面的對比中顯現出來。
6、重點詞句
(1)“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絮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中“山”
指“崤山”。
(2)“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備;外連衡而斗諸侯”的是秦孝公。
(3)陳涉“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陶朱”是春秋時期的越國大夫。
第五部分司馬遷
知識點一司馬遷及《史記》概述
司馬遷,字子長。漢武帝時人,父死繼任太史令。為李陵辯解,得罪下獄,被處宮刑。出獄后發憤著書,完成《史記》。博學多能,除《史記》外,還有《報任少卿書》和《悲士不遇賦》。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三千多年的中國歷史。共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魯迅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知識點二《報任安書》(泛讀)
1、一名《報任少卿書》。“報任安書”是司馬遷寫給朋友的書信,“報”是回答的意思。任安,字少卿。
2、思想內容
司馬遷一方面自述了李陵之禍以及自己遭受宮刑的前因后果,抒發了對社會不公的憤懣,將自己封閉壓抑的情懷盡情傾吐;另一方面表達了自己的光明磊落之志,雖茍且偷生,但忍辱負重,希望能夠“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完成未竟的事業。
3、寫作特點
①全文融議論、抒情、敘事于一體,文情并茂。敘事簡潔,都為議論作鋪墊,而議論之中,感情自現。
②大量的鋪排增強了感情抒發的磅礴氣勢。如敘述腐刑的極辱,從“太上不辱先”以下竟連用了八個“其次”,最后逼出“最下腐刑極矣”。
③運用典故,援古證今,明理達情,使感情更加慷慨激昂,深沉壯烈。
④修辭手法多樣,豐富了感情表達的內涵。如對比、對偶與排比互相結合,比喻、引用、夸張、諱飾等穿插運用,真切表達出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
4、古圣賢憤而著書的典故(司馬遷提出“發憤著書說”)
“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
《詩》三百篇,大底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乃如左丘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而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
5、重點詞句
(1)“明主不曉,以為仆沮貳師”中,“貳師”指李廣利。
(2)“勇怯,勢也;強弱,形也。”出自《孫子兵法》。
(3)“人臣出萬死不顧一生之計,赴公家之難”寫的是“李陵”。(4)“仆雖罷駑,亦嘗側聞長者遺風矣”含有自謙之意
知識點三《項羽本紀(節選)》(精讀)
1、識記矩鹿之戰、鴻門宴、垓下之圍的主要情節。
2、分析項羽性格的多面性
項羽既是一個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又是性情暴戾、優柔寡斷、只知用武不諳計謀的匹夫。矩鹿之戰表現了項羽叱咤風云、所向無敵的勇武性格;鴻門宴刻畫了項羽寡斷少謀和婦人之仁;垓下之圍先以舒緩筆調寫項羽夜起帳飲,慷慨悲歌,傾訴對虞姬與駿馬的難舍之情,表現項羽英雄末路的悲情,再通過東城決戰展示其雖有豪霸之氣但徒逞匹夫之勇的性格特征。
3、本文刻畫人物的藝術手法
①正面描寫其語言和行動,如描寫項羽的語言和行動;
②側面烘托,如寫鉅鹿大戰、東城決戰時,通過諸侯軍的觀望、恐懼、畏服,赤泉侯辟易等,間接表現其勇武;
③次要人物的襯托,如鴻門宴中用劉邦、范增等人的表現襯托項羽;
④鴻門宴場面的極力鋪排,垓下之圍悲劇氣氛的渲染,都把項羽寫得活靈活現,形神兼備。
4、語言特色
語言淺切、明白、活潑、樸實。如引用當時流行的成語,運用生動的口語,善于活用虛詞以表現人物情態,效果極其傳神。
5、成語及文章細節
(1)坐壁上觀,以一當十,勞苦功高,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四面楚歌。
(2)吳中起義:一府中皆懾伏,莫敢起。
斬殺宋義:當是時,諸將皆懾服,莫敢枝梧。鉅鹿之戰: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
鴻門宴: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垓下之圍:項王慷慨悲歌。
知識點四《李將軍列傳(節選)》(泛讀)
1、主要內容
本文刻畫了一位驍勇善戰、機智果敢的熱血將領形象,通過其在三帝時期的不同際遇,展現其豪情躊躇卻又坎坷不平的一生。
第一段交代李廣的家世背景,以及他在文帝時的發跡經歷;第二段介紹孝景帝時期,李廣抗擊匈奴的過人膽略、顯赫戰績及歷任要職;第三段以程不識為比較對象,介紹李廣于漢武帝時期的仕途初期情形及其果敢勇毅的簡易治軍風格;第四段介紹漢武帝時期,李廣仕途中期的慘淡經營,刻畫了其威武豪邁但又略顯殘酷,意氣風發但又略顯自負的將領形象;第五段寫李廣仕途后期,因內外原因導致大軍迷途遲至,既而憤愧自殺的悲壯事跡。
2、李廣人物形象
①驍勇善戰,武藝超群,謀略精當,機智果敢;
②身先士卒,治軍簡易,對士兵關愛有加;
③功勛卓著卻始終不遇,至武帝時遭排擠而郁郁不得志,最終被逼自盡,以悲劇結局終其一生。
3、藝術特點(寫作手法、表現手法、風格、效果)
①整體以時間為序,敘事詳略得當。
②善于抓住李廣最突出的特點,多維度地刻畫人物,使形象立體化。
③運用對比手法,以突出李廣性格才能過人之處。如:以匈奴射雕者與李廣對比,突出其高強武藝;以程不識嚴謹刻板的帶兵風格突出李廣簡易的帶兵風格;以李蔡的仕途平坦對比李廣的官場遭遇等。
④司馬遷的人物傳記筆端含情,本文傾注了對李廣的深切同情,同時流露出對當權者的憤慨。感情主要是在敘事中體現出來的。⑤語言通俗,富于文采。動詞運用精當,語言活潑跳蕩,節奏感強。如李廣與匈奴的遭遇戰,用長短四句話、十多個字,淋漓盡致地描繪出漢軍視死如歸、一往無前的精神,勾畫了一場兩軍交兵的大場面。
班固
知識點一班固及《漢書》概述
班固,字孟堅。立志繼承父業,閉門著書,寫成《漢書》大部分篇章,未成去世。后其妹班昭與馬續完成。班固還是東漢著名賦家,有代表作《兩都賦》。
《漢書》是我國最早的紀傳體斷代史,其體例除無“世家”外,基本承襲《史記》。全書記事始于漢高祖,止于王莽末年。
知識點二《蘇武傳(節選)》(精讀)
1、選自《漢書·李廣蘇建傳》。蘇武的父親蘇建,有功封平陵侯,做過代郡太守,蘇武傳記附于其傳之后。
2、思想內容
通過生動具體的細節描寫,突出地再現了蘇武作為漢使被扣匈奴后,十九年間始終不為威服、不被利誘、艱苦卓絕、視死如歸的感人事跡,熱情謳歌了其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和忠心耿耿的高尚品德。
3、分析蘇武形象
“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愛國志士的光輝形象。
①蘇武以死報國的行動,刻畫了他剛烈難犯、義不受辱的堅強個性。
②兩次勸降突出他不受威逼利誘,對國家、民族忠貞不二的崇高氣節。
③通過艱苦考驗的描寫,表現了蘇武堅忍不拔、歷久不磨的愛國意志。堅強個性、民族氣節、愛國意志三方面是構成蘇武形象的主要特征。
4、藝術表現手法(分析剪裁得法、對比手法刻畫人物的特點)
(1)剪裁得法。詳寫蘇武出使匈奴被扣留的曲折經歷,略寫回國后的事跡;詳寫匈奴方面的勸降、逼降和蘇武的拒降,略寫蘇武在匈奴娶妻生子的事情,突出蘇武的愛國精神。
(2)對比鮮明。一是與張勝對比,襯托蘇武的深明大義、富于骨氣,及臨事不懼、對國家高度負責;二是與衛律對比,以衛律的賣國求榮突出蘇武崇高的民族氣節;三是與李陵對比,李陵計較個人恩怨,蘇武則一心一意為國家民族利益著想,李陵自己前后的言行也構成對比。這些對比都有利于表現蘇武的高風亮節。
5、領會衛律、李陵兩人思想情感的差異
衛律死心塌地投降匈奴,滿足一時的榮華富貴,對蘇武軟硬兼施,叛臣面目十足;李陵計較個人恩怨,一失足成千古恨,當其對蘇武勸說無效時,對比蘇武的民族氣節,內心有愧,痛苦而泣。
第六部分
漢樂府
知識點一漢樂府概述
樂府,原意是指音樂機關,主要任務是采集民間歌辭配上樂曲,及將文人歌功頌德之詩制譜,供祭祀和朝會宴飲時演奏。后代將樂府所唱的詩歌稱作“樂府”,樂府的含義便成為一種合樂的詩體。“漢樂府”是漢代的樂府詩。根據宋代郭茂倩所編《樂府詩集》的分類,漢樂府詩多保存于郊廟歌辭、鼓吹曲辭、相和歌辭之中。漢樂府詩以民歌為精華,繼承了《詩經》以來的現實主義傳統,作品多方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其基本藝術特色是擅長敘事,多采用雜言和五言(漢代首創),語言比較口語化,對中國古代詩歌的發展影響深遠。知識點二《十五從軍征》(泛讀)
1、本篇屬梁鼓角橫吹曲,又名《紫騮馬歌》。敘事詩。
2、思想內容
是一首暴露封建社會不合理兵役制度的民歌,反映了百姓在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漢代統治者一味開拓疆土,卻對百姓缺乏起碼的關懷,這是造成人生悲劇的根源所在。
3、寫作手法
開頭直入主題,統攝全篇。從“十五”到“八十”,寫出從軍時間之長。下面省略了這位老兵六十五年間從軍生涯的種種情事,截取他從近鄉到歸家這個片段,“道逢”四句借與鄉鄰的問答,勾勒出家破人亡的人間悲劇,“兔從狗竇入”及以下七句具體真切地展示了老兵歸家以后慘不忍睹的生活場景。最后兩句以老兵孑然一身的形象收結,余味無窮。
知識點三《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并序)》(精讀)
1、本篇最早見于南朝徐陵所編《玉臺新詠》,題為《古詩無名人為焦仲卿妻作》,宋郭茂倩《樂府詩集》載入《雜曲歌辭》,題為《焦仲卿妻》。后人取首句名
《孔雀東南飛》。
本詩被沈德潛評為“雜述十數人口中語,而各有其聲音面目”。為敘事詩。
2、思想內容
通過焦仲卿、劉蘭芝二人的婚姻愛情悲劇,控訴了宗法禮教、家長統治和門閥觀念的罪惡,表達了青年男女要求婚姻愛情自主的合理愿望,歌頌青年男女忠于愛情、要求婚姻愛情自主的思想意義。
3、概括主要情節,簡要說明”雙線推進“的結構方式
全詩主要分為四個部分:辭舊、送別、逼婚、殉情。才貌雙全的劉蘭芝和焦仲卿真誠相愛,卻遭婆婆百般刁難,仲卿向母求情無效,夫妻只得話別,蘭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來,因與仲卿有約,不愿再嫁,夫妻二人雙雙命赴黃泉。敘事采用雙線交替推進的方式,結構縝密緊湊。第一條線索圍繞劉焦兩家的家庭矛盾沖突展開,仲卿求母、蘭芝辭婆、蘭芝拒婚、仲卿別母,展現了人物間迫害與反迫害的斗爭。第二條線索圍繞蘭芝與仲卿之間的愛情展開。兩條線索交替發展,完成了故事的敘述及人物命運的展開。
4、分析以人物對話刻畫人物性格的特點(以劉蘭芝、焦仲卿、焦母、劉兄為例)人物對話富有個性,塑造了鮮明的人物形象。如劉蘭芝的外柔內剛,焦仲卿的懦弱無奈,焦母的專橫,劉兄的勢利,都通過語言得到表現。且劉蘭芝對仲卿、焦母、小姑、哥哥和母親講話時的態度和語氣各不相同,焦仲卿亦如是,不同場合的話語可感受到人物的性格特征,次要人物如媒人、府君的簡短對話,也各自符合人物的身份、特點。此詩語言的基本風格為自然、樸實、流暢。
5、簡析”蘭芝辭別“”太守迎親“對人物刻畫、烘托悲劇主題的作用蘭芝辭別和太守迎親兩處濃墨重彩,著意鋪陳,對表現人物心情,烘托悲劇主題,起了重要作用。
6、主要人物形象
(1)劉蘭芝:①堅強、持重、自尊,所以自請遣歸;②不卑不亢、有教養,辭別時還牽掛婆婆和小姑;③勤勞能干,多才多藝;④外柔內剛,自有主意,不為威迫所屈,不為榮華所動;⑤溫柔體貼,深情專一;⑥果斷忠貞,敢于追求婚姻愛情的自由,維護自己人格尊嚴,具有一定的反抗精神。
(2)焦仲卿:①忠于愛情卻不敢直接抗爭,懦弱拘謹,消極反抗,忍辱負重;②善良孝順,但為了愛情最后走上叛逆反抗道路。
(3)焦母:極端蠻橫無理,獨斷專行,是一個摧殘愛情的封建家長典型。
(4)劉蘭芝哥哥:專橫跋扈,趨炎附勢,尖酸刻薄,冷酷無情,是典型的市儈
形象。
7、末段景物描寫的意義
有象征意義。象征著男女主人公愛情的不朽,表達了作者對他們追求自由愛情精神的贊美,對他們悲劇命運的同情,也借以告誡后人,不要讓悲劇重演。
古詩十九首
《古詩十九首》最早收錄于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所編的《文選》,題為“古詩”。大都作于東漢末建安年間,作者多屬于中下層文人士子,非一人一時之作。作品風格韻味比較接近,都為抒情短篇,內容多寫夫婦朋友間的離情別緒以及士子們的彷徨失意,是東漢后期動蕩不安生活和社會感傷心理的真實寫照。形式多用五言,語言含蓄蘊藉,善用比興寄托,言近旨遠,語短情長,劉勰評為“五言之冠冕”,是文人五言詩達到成熟階段的標志。
知識點一《行行重行行》(泛讀)
1、出自《古詩十九首》。
2、主旨內容
這首詩表現思婦懷念遠行丈夫的情感。先敘初別之情,次說路遙會難,再訴
相思之苦,末以自我寬慰作結,情感表達細膩入微。
3、藝術手法
(1)在用語和節奏上都運用回環復沓、反復詠嘆的表現手法。首句連疊四個“行”字,僅以一“重”字綰結。“行行”言其遠,“重行行”言其極遠,兼有久遠之意,時間、空間翻進一層。復沓的聲調,遲緩的節奏,疲憊的步伐,給人以沉重的壓抑感。
(2)“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用比興手法,表面上喻遠行君子,說明物尚有感、人豈無情的道理,同時暗喻思婦對遠行君子深婉的戀情和熱烈的相思,受到歷代好評。
4、重點語句
(1)“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出自《楚辭·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
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
(2)“浮云蔽白日”暗示思婦對在外丈夫行為的掛念和猜疑。
知識點二《迢迢牽牛星》(精讀)
1、主旨內容
本詩借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說抒發人間思婦的離愁別恨。
借用神話傳說,通篇描寫牽牛織女隔河相望而無法相聚的痛苦,把本來無情的兩個星宿寫得如同人間被活活拆散的恩愛夫妻。表面上字字在敘寫天上織女的思念之情,實際句句在抒發人間思婦的離愁別恨,采用浪漫主義的想象,表達的卻是東漢時期動蕩社會中游子和思婦的現實痛苦。
2、藝術手法(六處疊字對描寫物態、表達情思所起的作用)
全詩共十句,有六句運用疊字詞語,既增強了節奏的美感和音韻的協調,又自然而貼切地表達了物性與情思。
3、重點語句
(1)“終日不成章”借用《詩經·小雅·大東》篇中的詩句(跂彼織女,終日
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2)“泣涕零如雨”借用《詩經·邶風·燕燕》中詩句(之子于歸,遠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第七部分
魏晉南北朝部分
曹操
知識點一曹操簡介
曹操,字孟德。政治家。曹丕稱帝后追尊為武帝。曹操詩今存二十余首,全用樂府舊題。詩篇繼承了漢樂府“緣事而發”的傳統,反映動亂現實,抒發個人抱負,激昂慷慨,蒼涼悲壯。有《魏武帝集》。
知識點二《短歌行》(精讀)
1、《短歌行》為樂府舊題,“行”是古代歌曲的一種體裁。
2、主旨內容
這首詩繼承了漢樂府“緣事而發”的傳統,反映動亂現實,表達了詩人渴望招納賢才,建功立業,安定天下的偉大抱負。全詩總體格調昂揚慷慨,反映出詩人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
3、作者感慨人生短暫的主要原因:擔憂功業無成。
從詩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來看,應作于曹操中年之后。作者是有遠大抱負的政治家,擔憂功業無成。
4、說明作者引用《詩經》成句表達的深意
(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詩經·鄭風·子衿》,用來表達對賢者的思念。
(2)“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出自《詩經·小雅·鹿鳴》,表示禮遇賢才,盛情接待,表達詩人渴望招納賢才。
5、藝術特色
(1)比興手法的運用及其喻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運用比興手法,用烏鵲南飛,喻賢者奔走四方,以繞樹而飛,說明“良禽擇木而棲,賢者擇主而從”,表達對招納賢才的渴望。月夜景物與詩人感受、作品主題融合無間。
(2)典故運用出色用周公自比屬于事典,含蓄明志,切合詩人的特殊身份;引
用《詩經》成句屬于語典,莊重古樸,造語典雅。
王粲
知識點一王粲簡介
王粲,字仲宣。王粲親歷亂離,所作詩賦能反映當時現實,情調悲涼。在建安七
子中成就最高,劉勰稱之為“七子之冠冕”。有《王粲集》。(建安七子:孔融、
陳琳、王粲、徐干、阮瑀、應玚、劉楨。)
知識點二《七哀詩》(西京亂無象)(精讀)
1、《七哀》是樂府詩題,起于漢末。“七哀”表示深沉的悲哀,有學者認為“七”可能與音樂有關。
2、時代背景
東漢末年,董卓部下李傕、郭汜在長安作亂,大肆燒殺搶掠,王粲只好到荊州避難,寫下這篇紀實之作。
3、主旨內容詩人以白描的手法,描繪了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百姓遭殃的慘象,表達了對百姓所受苦難的同情,以及思得明君以治亂世的強烈愿望。
4、分析“饑婦棄子”描寫的深刻意義
詩人截取這樣一個典型的生活畫面,通過展現母親遺棄親子的反常現象,反映時代動亂對人們心靈的扭曲,既表達了對百姓的深切同情,也隱含對制造動亂者的譴責。
5、領會末四句用典表達的思想感情
表示渴望明君出世,安定天下,讓百姓安居樂業。“南登霸陵岸”中“霸陵”為漢文帝陵墓所在,表達向往漢初“文景之治”。“悟彼下泉人”意為領悟到《下泉》詩作者思念英明君主治理天下的心情。“下泉”是《詩經·曹風》中篇名,《毛詩序》認為此詩主旨是“思治也,曹人……思明王賢伯也”。
6、重點詞句
①“豺虎方遘患”中“豺虎”指作亂的軍隊,他們屬于董卓部下。
②“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
知識點三《登樓賦》(精讀)
1、抒情小賦。作于建安十一年。
王粲登樓的地點有三種說法。《文選》李善注引盛弘之《荊州記》,認為是登當陽城樓,《文選》五臣注認為登的是荊州城樓。從賦中所寫地理環境看,王粲“登樓”的是麥城城樓。
2、主旨內容
抒發了思念故鄉和懷才不遇的思想感情。曹操逐步統一北方,而身處荊州的劉表卻不思進取,無所作為,不能任用避亂荊州的海內俊士,王粲正是在這種失意的情況下登樓抒懷,傾吐了懷才不遇、宏圖難展的苦悶。
3、簡析賦中各段落間思想內容上的聯系及情景相生的特點
全文重在描述個人的情緒感受,成功處即在真切動人的直接抒情。開篇即以一“憂”字奠定全篇情感基調,登樓為了銷憂,而登樓所見所聞所思所感,不僅不能銷憂,反而增憂,憂傷之情貫穿全篇。全文情景相生,有時情以景起,荊州郊外的富庶與美麗引發了思鄉之情;有時借景抒情,暮色蒼茫,晚風蕭瑟,鳥獸求群,征夫不息等景物描寫,抒發了悲涼寂寞之情。
4、舉例說明典故及其含義
匏瓜徒懸(就像匏瓜那樣,徒然掛著而無人食用)、井渫莫食(怕淘干凈的井無人前來汲水飲用)兩個典故,恰當地表達了不得任用的擔心。
5、藝術特點
①情景相生,借景抒情;
②借用典故抒情;
③措辭洗練,音節和諧,也體現了魏晉抒情小賦的特色。
6、重點語句
(1)“華實蔽野,黍稷盈疇”。
(2)王粲《登樓賦》中,寫到雖遭囚禁仍彈奏楚國樂調的古人是鐘儀。
(3)“懼匏瓜之徒懸兮,畏井渫之莫食”表達蹉跎一生,不得用世憂慮,與“昔尼父之在陳兮,有‘歸歟’之嘆音”同出一書。
曹丕
知識點一曹丕簡介曹丕,字子桓,曹操次子。詩歌、散文和文學批評方面皆有成就。《典論·論文》是今存一篇首開文學批評風氣的重要論文。有《魏文帝集》。
知識點二《燕歌行》(秋風蕭瑟天氣涼)(精讀)
1、《燕歌行》為樂府舊題。它是我國現存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詩,在詩歌發展上
有重要地位。
2、分析詩中塑造的女子形象
詩中塑造了一個獨守空閨、深情思念遠方丈夫的女子形象。詩中有女子外貌和行為的描寫,如淚下沾襟的悲切,百無聊賴的彈琴低唱;也刻畫了孤單寂寞的心態和因丈夫不歸而忐忑不安的疑慮。
3、說明詩中景物描寫對烘托人物情感的作用
詩中秋風霜露、草木搖落等秋季景物的烘托,牽牛織女神話傳說的寄托,多種藝術手法的運用,使全詩情感表達曲折委婉,深沉動人。烘托了詩中女子對丈夫的思念之情,以及心中的孤寂落寞。
4、藝術特點:以景物描寫烘托人物情感;句句押韻。
曹植
知識點一曹植簡介
曹植,字子建,曹操第三子。世稱陳思王。曹植生活和創作以曹丕繼位(220年)為界,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前期志得意滿,作品多抒發建功立業的壯志,情調比較昂揚;后期生活境遇顯著變化,作品多抒發抱負不得施展的激憤心情。是建安時期代表作家,詩歌、辭賦、散文都有突出成就。詩歌語言精煉,辭采華麗,富于音樂性,對五言詩的發展很有影響。有《曹子建集》。
知識點二《贈白馬王彪(并序)》(精讀)
1、此詩最早見于《魏氏春秋》,題為《于圈城作》,無序。序文最先見于《文選》,并改為此題。白馬王彪:白馬王曹彪,曹植異母弟。白馬:地名,在今河南。
2、寫作背景
黃初四年,曹植、曹彰、曹彪赴京師“會節氣”,結果曹彰暴死,曹植、曹彪返回封地,被迫分道而行。臨別之際,曹植“憤而成篇”。詩中悲憤不僅源于眼前之事,更是平時屈辱難堪處境的不平之鳴。
3、思想感情及內容
抒寫與兄弟生離死別的悲情和對受到朝廷猜忌、壓迫的強烈怨憤之情。全詩由七章組成。第一章寫離開洛陽時的眷戀和感傷兄弟之間的生離死別;第二章寫路途險阻難行,表達對前途的憂慮;第三章痛斥播弄是非、離間骨肉的小人,隱含對任用小人的皇帝的不滿;第四章寫荒原蕭瑟的秋景,烘托內心的孤苦與凄涼;第五章寫對曹彰的哀悼之情和自己的憂生之嗟;第六章寫與白馬王曹彪的惜別之情;第七章既感嘆天命可疑、人生無常的現實,又祝愿彼此保重,未來能共享天年。全詩寫得聲淚俱下,如泣如訴,盡情表達了曲折復雜的感情。
4、詩歌結構及作用
以紀行為線索,將敘事、寫景、抒情融為一體。第一章是敘事,點明東歸的時間和路線;第二、第四章以寫景為主,用景物渲染悲涼氣氛;第三、五、六、七章以抒情為主,直抒胸臆、景物烘托、比喻象征多種藝術手段的運用,將心中復雜的感情抒發出來,哀婉動人。第二、四章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以寫景為主,用景物描寫渲染悲涼氣氛,目之所見、耳之所聞與心中之情融合,表達兄弟離別的悲痛。
5、說明“鴟梟“”豺狼“”蒼蠅“等喻義
“鴟梟”比喻險惡的小人;“豺狼”比喻兇狠的小人;“蒼蠅”比喻顛倒黑白的小人。
6、藝術特點
①采取了轆轤體形式,即前章句末與后章句首互相勾連,使各章蟬聯相承。
②采用問答句式,一問一答,起承上啟下作用。各章之間緊密相連,一氣呵成,流轉自如,使感情的表達更加暢達而強烈。
7、重點詞句
(1)“孤魂翔故域,靈柩寄京師”,“孤魂”指曹彰。
(2)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詩句中,直接來源于曹植《贈白馬王彪》的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3)“年在桑榆間,影響不能追”,“年在桑榆間”指人在老年。
(4)“玄黃猶能進,我思郁以紆”,這里的“玄黃”指馬病。
知識點三《洛神賦(并序)》(泛讀)
1、抒情小賦。洛神,相傳是宓羲之女宓妃,溺死于洛水而為洛水之神,稱洛神。
2、主旨內容
借神話傳說中的宓妃之名展開想象,用細致的描繪與夸張的渲染,刻畫洛神美麗、熱情、天真、多情的性格。表達作者對美好社會和人生理想的追慕。
3、寫作手法
用神話傳說作象征寄托,想象奇特,意象奇詭,辭藻艷麗,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
色彩。
作者多方面展現了洛神外表與內在的美,著力塑造了一個形神兼備的具有古典美的美女典型。既有對容貌、服飾、姿態、風度等的細致鋪寫,更有對其熱情、大膽、天真天性的形象刻畫,還有對其哀怨、憂傷的內心活動的深入表現。洛水之濱飄忽變幻的情境,充溢全篇的情意繾綣的韻致,對洛神形象也起到了輝映、烘托的作用。
4、重點語句
(1)“抗瓊珶以和予兮,指潛淵而為期”是洛神對君王的傳情作出回應。
(2)“翩若驚鴻,婉若游龍”形容洛神的體態。
第八部分
李密
知識點一李密簡介
李密,字令伯,一名虔。為人剛正,有才辯,以文學見稱。初任蜀漢尚書郎,祖母劉氏死后仕晉。
知識點二《陳情表》(精讀)
1、寫作背景
這是李密向晉武帝所上的表文。
司馬炎建立西晉后,為了安撫蜀漢士族,同時吸引吳國的士族,減少滅吳阻力,對蜀漢舊臣采取籠絡懷柔政策,征召他們任職,李密即其中之一。李密不肯應召,除為供養祖母之外,也有一定政治因素。司馬氏在取代曹魏政權的過程中,大肆殺戮,加之中原大族向來輕視南方士人,因此,李密有所顧慮,心存觀望,力求暫緩赴任。
2、主旨內容著重敘述自己的家門不幸、與祖母相依為命的情形,說明自己難于應詔。全文直抒真情,言辭懇切,委婉得體,悲惻動人。
3、分析本文的陳情思路
以情動人,以理喻義,情理兼顧。全文四段,一、二段重在寫情,三、四段重在說理。晉代以孝治天下,盡孝符合朝廷大義,忠孝可以兩全,所言合情合理,讀來令人感動。
4、語言特色
語言形象生動,遣詞造句也極為謹慎委婉,十分得體,符合陳情時的身份和情境。
成語:煢煢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氣息奄奄;朝不慮夕。
5、重點語句
(1)“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來報答的是西晉。
(2)“少仕偽朝,歷職郎署”中“偽朝”是指蜀漢。左思
知識點一左思簡介
左思,字太沖。現存的十四首詩,主要內容是揭示門閥制度的不合理,表達自己建功立業的愿望,詩風豪放剛健,語言簡勁質樸。曾構思十年寫成《三都賦》,一時競相傳寫,據說洛陽為之紙貴。有《左太沖集》。左思的《詠史》詩,名為詠史,實為詠懷。打破了傳統的專注于一人一事的限制,綜覽歷史,概括分析,為現實服務。這些都是對詠史詩的創新。《詠史》共八首,這里選第一、第二兩首。
知識點二《詠史》(弱冠弄柔翰)(泛讀)
1、主題內容
為《詠史》八首的序詩。訴述自己的杰出才華和政治抱負。其才華表現在能文能武,既博覽群書,善于寫作,又熟讀兵書,精通軍事,足以在關鍵時刻解救國家危難。多方面表達自己的政治抱負,是對自我形象的充分展示。
2、重點詩句
“疇昔覽穰苴”中“穰苴”用來泛指一般兵法。齊國整理的歷代兵法中有《司馬穰苴兵法》。
知識點三《詠史》(郁郁澗底松)(精讀)
1、主旨內容
對門閥制度壓抑、埋沒人才的憤慨不平。門閥制度下平庸的世家子弟竊據高位,英俊的寒門弟子屈居下僚的不舍理現象,是受壓抑者的不平之鳴。如:“金張籍舊業,七葉珥漢貂。馮公豈不偉,自首不見招”
2、分析“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兩句的表達效果
這兩句詩從自然現象轉向社會現實,點名了前四句的寓意,揭露門閥制度下平庸的世家子弟竊據高位,寒門子弟屈居下僚的不合理現象。
3、說明詩中對比手法的運用
第一層對比采用比興手法,第二層對比由自然轉到社會,第三層對比是第二層對比的具體化,揭示了歷史的真實,表達了強烈的憤懣與不平。如“郁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苗,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
4、詩歌結構
全詩分三層:開頭四句以反常的自然現象為喻,對照鮮明強烈;中間四句從自然現象轉向社會現實,點明了前四句的寓意;最后四句用具體的史事作證,說明不合理現象的根源就是門閥制度。5、領會詩中所用的史實。“金張籍舊業,七葉珥漢貂”一句,西漢金日磾與張湯兩大家族的子孫,憑借祖先功業,世代都做大官。“七葉”指七代。“馮公豈不偉,白首不見招”一句,漢武帝時的馮唐才能出眾,但直到頭發白也不被皇帝重用。以具體史實為例,說明不合理現象的根源就是門閥制度。
葛洪
知識點一葛洪簡介
葛洪,字稚川,號抱樸子。著有《西京雜記》、《抱樸子》、《神仙傳》等。
知識點二《畫工棄市》(泛讀)
1、選自葛洪《西京雜記》(托名劉歆撰)。棄市:斬首。古代在市集執行死刑,陳尸街頭示眾,稱棄市。
2、主旨內容
①揭示了昭君悲劇命運的根由是帝王的專制;
②表現了昭君自信、正直、不屈服的個性,具有獨立自尊的人格。這對后來以王昭君為題材的各類作品有很大影響。
3、結構特點
以畫工貫穿全文。從畫工為后宮美女畫像寫起,引出畫工索賄,為昭君未得寵幸埋一伏筆,于是元帝追查此事,導致畫工棄市。故事的起因、發展、結句,寫的清清楚楚,而且波瀾起伏。陶淵明
知識點一陶淵明簡介
陶淵明,字元亮,一說名潛,字淵明,世稱靖節先生。因為對當時政治黑暗、官場腐敗和門閥制度深有不滿,四十一歲時棄官歸隱,從此躬耕田畝。主要成就在于田園詩,描繪田園景物和農村生活,鐘嶸《詩品》稱他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除田園詩外,還寫了《詠荊軻》和《讀山海經》等詩篇寄托自己的抱負,魯迅稱之為“金剛怒目”。陶詩總體上平淡自然,韻味雋永,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對后世詩
>> 點擊閱讀全文 <<
最近更新
- 廣東自考00031心理學押題資料 06-23
- 廣東自考00037美學押題資料 06-23
- 廣東自考00530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選押題資料 06-23
- 廣東自考00532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 06-23
- 廣東自考00536古代漢語押題資料 06-23
- 廣東自考00537中國現代文學史押題資料 06-23
- 廣東自考00538中國古代文學史一押題資料 06-23
- 廣東自考00539中國古代文學史二押題資料 06-23
- 廣東自考00540外國文學史押題資料 06-23
自考解答
- 深圳自考如何申請學士學位? 08-22
- 深圳自考專科可以轉專業嗎 08-22
- 深圳自考專科最快多久能畢業? 08-22
- 深圳自考大專漢語言文學專業要怎么學? 08-16
- 深圳自學考試_自考本科專科-深圳自考... 07-22
- 深圳自考可以報考哪些學校呢? 07-22
- 深圳全日制大專在讀,同時可以自考本... 07-22
- 自考大專多久能畢業? 07-12
- 深圳自考生怎么辦理課程免考? 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