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潮影院-高潮真紧好爽我视频-高黄H文各种姿势PLAY道具1V1-高考陪读妇乱子伦小说长篇-高辣H文短篇啪啪小说男男-高辣H文黄暴糙汉文H

  • 深圳自考網為學考網旗下網站,為考生提供深圳自學考試信息服務,網站信息供學習交流使用,非政府官方網站,官方信息以深圳省教育考試院www.eeagd.edu.cn為主。

自考熱線:  0755-2322 4485

距2022年10月待定

距離2022年4月延期待定

所在位置:深圳自考網 > 行政管理(專) > 正文

廣東省自考03350社會研究方法知識點押題復習資料

2021-06-23 15:57:04   來源:深圳自考網    點擊:   
   
  【導讀】廣東省自考臨近,廣東自考網為大家精選整理出了復習資料,祝大家考出成績,僅供參考,如需要文件版的考生可加入考生交流群。

    第一部分

  一、選擇題(單選、多選):

  1. 按照一定的方法探索社會現象及其本質和規律的專門的科學研究活動是社會研究;

  2. 社會研究的特征:目的性、經驗性、理論性、社會性;

  3. 社會調查研究活動是通過了解社會生活中的具體事實而獲得對社會的認識,這是社會研究特征中的經驗性;

  4. 在社會研究過程中收集和分析資料的具體單位是分析單位;

  5. 在社會研究中,如果混淆了分析層次,則可能導致的推論錯誤包括以偏概全(由個別推及整體)和簡單還原(由高層次推及每個人);

  6. 社會研究應該盡可能客觀地反映社會實際情況,這是社會研究基本原則中的客觀性原則;

  7. 研究者在社會研究過程中不受對所研究問題的價值判斷的影響,是指價值中立;

  8. 現代社會研究方法的特征有①經驗性②理論性③規范性④多樣性;

  9. 方法論是對社會研究方法的科學性和合理性的哲學論證,是社會研究方法的理論基礎; 二、簡答題

  1. 社會研究的社會性特征的主要表現:①社會研究的目標具有社會性的意義;②社會研究是一種社會活動;③社會研究活動要符合法律和社會規范,并受其他多種社會因素的制約;

  ④社會研究的結果會對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學術發展等方面產生影響。

  2. 社會研究的理論性特征:社會研究的理論性特征包含接受理論指導和得出理論結論兩層含義。一方面,社會研究一般是在特定理論指導下的認識活動。另一方面,要對社會研究中獲得的經驗資料進行理論加工,形成對相關社會現象的理論解釋,從而使調查研究的結論具有更普遍的理論意義,并最終對社會實踐有著更廣泛的指導意義。

  3. 社會研究的基本要素:①社會研究的主體;②社會研究的對象;③社會研究的內容;④ 社會研究的方法。

  4. 類別概念的內涵與特征:①類別概念是指由具有相同屬性和特征的人或事物所構成的一個類別;②對類別概念的事物,可以用全部或多數成員的特征去推論整個類別群體的特征。5.集合概念的內涵與特點:①集合概念,是指由一些分子所組成的集合體。組成集合體的分子可以是同類的,也可以是不同類的。“組織”、“社區”、“國家”、“社會”等概念都是集合概念。②特點:“總體大于部分之和”,即集合體有超出構成其成分的各個分子和亞單位之外的總體特征。

  6. 社會研究的目的:①探索未知的事物;②驗證不確定的知識;③擴展已有的知識

  7. 社會研究的原則:①客觀性原則;②價值中立與價值關聯;③認真嚴謹的工作作風;④ 遵守法律和社會規范;

  8. 社會研究中遵守法律和社會規范原則的主要內容:①社會研究活動中各類人員應該遵從相關的法律法規;②研究者應該遵從一般的社會規范;③研究者應該尊重被調查者的權益和名譽;④研究過程中應注意合作;⑤研究者應該進從學術規范。

  9. 社會研究的一般過程包括哪些階段:①確定研究題目階段;②研究設計階段;③收集資料階段;④整理和分析資料階段;⑤研究報告的寫作與發表階段。

  第二部分

  一、選擇題(單選、多選):

  1. 從研究的性質上看,社會研究可分為理論性研究和應用性研究;

  2. 從研究的目的上看,社會研究可分為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和解釋性研究;

  3. 探索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獲得對所研究問題及調查對象的初步印象和感性認識;主要作為先導性研究,從而使研究者對所要研究的問題有一個基本認識;

  4. 描述性研究主要解答“是什么”的問題;解釋性研究主要解答“為什么”的問題;

  5. 在一定范圍內對調查現象的全部單位無一例外地逐個進行的調查,是普查;

  6. 要了解全國大學生的思想狀況,研究者只需從中抽取幾千人進行調查就可以了。這種調查方式是抽樣調查,抽樣調查的結果具有客觀性和普遍性;

  7. 旨在詳細描述某一具體對象的全貌,了解事物發展、變化的全過程的調查活動稱為個案調查;

  8. 橫向研究:對存在于一個時間點或時間段里的社會現象及其因果關系的研究,多采用統計調查的方式。比如民意測驗、市場調查和人口普查;

  9. 通過對中國歷次人口普查數據的比較來分析中國人口發展的趨勢,這屬于趨勢研究;

  10. 同期群研究:對同一時期、同一類型研究對象隨時間推移而發生變化的研究在不同時點調查;例如,1968~1970 年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在不同年代的思想發展過程;

  二、簡答題

  1. 應用性研究和理論性研究的區別與聯系:①理論性研究與應用性研究的區別主要在于其研究目標的不同:理論性研究主要關注如何發展一般性的社會知識;而應用性研究則更關注如何有效地解決現實社會問題。②應用性研究與理論研究密切相聯:一方面,應用性研究要應用一定的理論來指導研究,以便使其研究能沿著正確的方向進行;另一方面,在應用性研究中也要對所研究的問題進行理論分析,以便使其結論建立在可靠的和具有普遍意義的基礎上。

  2. 解釋性研究中建立因果模型的方式:①列出現象的原因或后果;②提出某種社會現象的主要原因(或后果)和次要原因(或后果);③建立復雜的因果模型。

  3. 描述性研究和解釋性研究的差別:①解釋性研究在內容上更加集中,更具有針對性。② 在分析方法上,解釋性研究往往要建立理論模型,通過高級統計方法分析各因素之間的關聯強度,從而達到檢驗理論模型的目的。③在研究假設上,描述性研究一般不需要假設, 而解釋性研究需要有明確的假設。④現實生活中的大多數社會研究往往是兩者的綜合,只是研究的側重點有所不同。

  4. 普查的特點有:①結論確定性;②資料準確;③調查項目少;④工作量大;

  5. 個案調查的特點:①調查的深入性②由于調查對象比較少,一般比較節省人力和經費③一般不需要動員眾多的調查員,調査的質量往往更高;④調查者的態度及其語言和行為會對被調查者產生很大的影響;⑤不能按照統計學的原理來將其調查結果推論到總體;

  6. 定量研究的特點:①從其哲學基礎上看,定量研究是基于實證主義的哲學基礎②從研究目標上看,定量研究一般注重數量化描述,并分析其因果關系。③從收集資料的方式上看, 定量研究主要采用量表、問卷等手段去進行調查;④從分析和表述的方法上看,定量研究主要采用統計分析方法,并且常常采用數學符號和形式邏輯的表述方式。

  第三部分

  一、選擇題(單選、多選):

  1. 選題的客觀標準:①重要性;②新穎性(a.研究領域的新穎性(最高層次,可稱為填補空白的研究項目)b.研究視覺的新穎性;c.研究內容的新穎性 d.研究方法的新穎性)③可行性;

  2. 可行性;是指一項社會研究項目是否具備相應的研究條件。包括: A.研究人員的可行性 B.研究方法的可行性 C.組織體系的可行性D.物質條件的可行性E.社會可行性;

  3. 研究題目主要來源于社會實踐;

  4. 在具體的社會研究中,選題方式主要有:純自主選題、申報研究課題、上級定題、委托研究課題、學術界選題;

  5. 一般只用于一些教學性的研究項目和純粹按照個人學術興趣出發的項目的選題方式是純自主選題;

  6. 選題可以較好地符合上級部門的意圖,并且選題過程比較簡單,適合于一些時效性較強的研究項目。具有這些優點的選題方式是上級定題;

  7. 在選題過程中,研究者要明確研究項目所包含的具體研究事項,此項工作屬于確定研究內容;

  8. 確定分析單位是確定研究對象中的重要環節;

  9. 社會研究中的分析單位分為個人、群體、組織、社區和社會產品等不同的層次;

  10. 社會研究中有以下幾種常用的研究方式:

  (1)調查研究(統計分析) (2)實驗研究(人為控制)

  (3)文獻研究 (4)實地研究(第一手資料) 二、簡答題:

  1. 社會研究選題對整個社會研究工作的意義:①從研究工作的社會意義上看,一個合理的選題過程可以使研究資源得以合理的利用。②從研究過程來看,選題規定著研究工作的總體目標和整個研究工作的具體內容。③從研究實踐上看,后面各個階段中的研究工作都在不同程度上是按照選題階段所確定的研究目標、研究視角及研究方向而進行的。因此,選題過程往往是研究者對一個研究項目進行總體規劃的過程,選題過程的質量對一項研究工作的整體質量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2. 社會研究的選題過程:①了解社會實踐和理論發展中需要解決的問題;②初步選擇研究題目;③論證研究題目的意義;④確定研究的范圍、層次和內容;⑤論證研究項目的可行性;

  3. 研究設計的主要內容:①明確研究目的與研究性質;②確定分析單位和具體的研究對象;

  ③確定研究方式和具體的研究方法;

  第四部分

  一、選擇題(單選、多選):

  1. 社會研究者在思維中按照抽象出來的某種特征對社會現象進行歸類表述,這是理論概括;

  2. 社會理論能夠反映一類社會現象的共同特點,說明社會理論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

  3. 人們在思維和表述中對客觀事物和現象本質特征的反映是概念;

  4. 采用尺子上的刻度來說明“長度”這個概念是使用操作性定義;

  5. 按照對概念進行操作性定義的方式,將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可以直接進行經驗測量的變量, 這項工作被稱為命題的操作化推演;

  6. 側重從量的方面去反映客觀社會現象某種特征的存在及其變化程度的是變量;

  7. 理論的基本形態是理論命題和理論模型;

  8. 某種理論模型的表達方式可以較準確地反映各個變量之間的數量關系,有助于準確的定量分析,但往往只能包含少量的變量。這種理論模型的表達方式是公式法;

  9. 理論層次:宏觀社會理論、中觀社會理論、微觀社會理論;

  10. 中觀社會理論是指抽象和概括的程度介于宏觀和微觀之間,并且通常是反映社會生活中某一方面或某一類社會現象的理論;

  11 從應用上看,旨在解決具體的行為和社會現象,并為具體的政策和其他行動提供具體指導的理論是微觀社會理論;

  12. 社會研究的科學邏輯需要遵循的原則:①經驗歸納原則;②演繹推理原則;③假設—檢驗原則;④統計性原則;⑤抽樣—推論原則;

  13. 人們從每天觀察到太陽東升西落的現象中總結出“太陽每天都會從東方升起”的普遍性命題,遵循的是經驗歸納原則;

  14. 通過部分調查對象的結果去推論總體情況,這是社會科學研究邏輯中的抽樣一推論原則;

  15. 定性研究的方法特點:①不需要采用“假設-檢驗”的研究邏輯,采用“理解方法”的研究邏輯;②不需要在正式收集資料前嚴格設計一個假設性的理論模型;③由研究者直接進入研究場所,通過與被研究者進行長期性的深度接觸,并通過對資料分析得出研究結論。

  16. 現代社會研究中的“理解方法”最初來源于社會學家韋伯的經典論述; 二、簡答題:

  1. 社會理論的特點:①社會理論來自于社會實踐(包括日常生活、生產及其他社會活動和科學研究等);②社會理論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特點,能夠反映一類社會現象的共同特點;

  ③社會理論具有解釋和預測社會現象的功能。

  2. 社會理論在社會研究中的意義:①社會理論是社會研究課題的重要來源之一。②社會理論是社會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許多社會研究課題不僅來源于理論發展,而且其研究的目的也是為了修改、加深和完善理論體系,進而促進理論的發展。③理論可以為社會研究捉供指導。④社會理論可以為分析資料提供解釋。

  第五部分

  一、選擇題(單選、多選):

  1. 研究者實際抽樣時,經常是先找到一份近似涵蓋所有總體元素的名單,然后抽取部分元素,這份名單被稱為抽樣框;比如調查某大學本科畢業生的就業情況時,研究者從該大學全體畢業生的花名冊中抽取一定數量的樣本。全體畢業生的花名冊是該次抽樣的抽樣框;

  2. 樣本統計量與總體參數值之間的差異,被稱為抽樣誤差;

  3. 抽樣調查中,評估樣本的目的是防止樣本偏差過大;

  4. 非概率抽樣種類:方便抽樣、配額抽樣、判斷抽樣、雪球抽樣;

  5. 電視臺、電臺和報紙記者的“街頭攔人”調查、.報社要求讀者剪下報紙刊登的問卷,填寫完后寄回去,采取的是方便抽樣;

  6. 雪球抽樣特別適合用來對成員難以找到的總體進行抽樣。(如吸毒者、流浪漢、散工);

  7. 研究者根據其研究的目的或專家的判斷來選取樣本的抽樣方法是判斷抽樣;

  8. 簡單隨機抽樣又稱為抽樣,指研究者嚴格按照隨機原則來抽取樣本。隨機原則意味著需要滿足等概率要求和獨立性要求;屬于概率抽樣;

  9. 在總體規模或范圍相很大的情況下,會遇到無法獲取抽樣框和樣本過于分散的問題,實地調查的成本極其昂貴,這時需要采用多段整群抽樣;

  10. 如果先不考慮經費問題,那么樣本規模主要取決于抽樣精度和總體標準差:①研究中能夠容忍的抽樣誤差越小,即要求的抽樣精度越高,則樣本規模也應該越大;在一定準確度要求下,總體越大,則樣本也要越大;②總體標準差礦是反映總體元素之間異質性程度的指標;一般說來,在給定抽樣精度后,總體異質性程度越小,所需樣本規模也越小;反之亦然;③對于一般性的社會調查本規模一般不要超過 2500 人;

  二、簡答題:

  1.抽樣的基本步驟:①設計抽樣方案:首先要界定主體,其次要介紹抽樣框的內容,再次, 確定樣本所 含個體數目,最后根據不同的目標總體確定不同抽樣方法。②抽取樣本:是指抽樣人員按照抽樣方案中選定的抽樣方法,從抽樣框中實際抽取 總體元素,構成樣本的過程;③評估樣本:是指樣本抽出后,對樣本的代表性和各類誤差情況的檢驗和評估,目的是為了防止由于樣本偏差過大而導致對總體推斷的失敗。

  三、應用題:

  1. 用隨機數表產生隨機數,需要完成以下幾個步驟:

  (1) 第一,確定選出隨機數的位數。

  (2) 第二,決定從 5 位數組中選擇哪幾位數字。(關鍵是預先約定好規則,一直按此規則)

  (3) 第三,確定在表中選擇數字的順序。(關鍵選定一個順序后,一直按此順序)

  (4) 第四,確定開始選擇的 5 位數組起點。

  (5) 第五,處理大于總體規模或重復的隨機數。

  2. 等距抽樣的步驟:首先,確定開始抽取人選的位置;(任何隨機的起始點都可以); 其次,計算抽樣間距。(抽樣間距 k=N÷n)(樣本占總體比例 f=n÷N); 最后,確定抽取元素的方法;

  3. 多段整群抽樣方法進行抽樣:需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l)要決定是多抽群,還是多抽群中的元素。為了盡可能地減少抽樣誤差,在多段整群抽樣的設計中,必須先決定樣本中抽取的群的數量和每個群中被抽取的元素的數量。在經費允許時,盡可能多抽取一些群。(2) 處理群大小不等的情況。解決辦法是,第一段讓每個“群”被抽中的概率與它的規模成正比,第二段再從入選的“群”中以等概率抽取相同數量的元素,讓元素被抽中的概率與“群” 的規模成反比。

  4. 實際進行分層抽樣需要注意解決的問題:①怎樣進行分層,或者說根據什么原則確定分層變量;②怎樣確定樣本比例。在大多數情況下,分層抽樣采用等比例方式進行,,在某些特殊的情況下,當總體中某些層的元素太少(或太多)時,也可采用不等比例方式;③確定實際分層抽取樣本的方法。

  第六部分

  一、選擇題(單選、多選):

  1. 在社會測量中,與自然科學測量最接近的是定量測量;

  2. 用磅秤稱女兒的體重,決不會因為爸爸力氣大,女兒就輕些,媽媽力氣小,女兒就變重了。這說明靠一定標準化工具測量的結果不會隨特定觀察者而變化;

  3. 攝氏溫度的測量、標準化智力測量的測量層次是定距測量;

  4. 20 世紀 50 年代發展出來的,主要用來測量人們對觀念、事物和他人的感覺的量表是語義差異量表;

  5. 按照李克特量表的形式設計出來的、可以用來測量“自尊心”的是羅森伯格量表;

  6. 信度指測量的可靠性;

  7. 用同一種測量工具,在兩種不同場合對同一群受試者前后測量兩次所得到結果的一致性程度是再測信度,也是最簡單、最直接評估信度的方法,但是在測量中會產生“練習效應”;

  8. 只用一個測量工具對同一組受試者實施一次測量,但將奇數試題和偶數試題分開計分, 再計算奇數試題和偶數試題分數之間的相關系數,就是折半信度;

  9. 效度是測量工具能夠測出其所要測量的特征的正確性程度;常用的效度有①表面效度(測量結果與人們頭腦中的印象或學術界形成的共識之間的吻合程度,是最容易評估但沒有被學術界廣泛接受的效度類型)、②內容效度(測量在多大程度上涵蓋了被測量概念的全部內涵)和③效標效度(測量結果與一些能夠準確表示被測概念的標準之間的一致性程度。) 二、簡答題:

  1. 測量活動在日常生活和科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①測量可以使人們客觀和準確地把握各種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存在的狀況;②測量工具通常比人的感官更敏感,因此通過一定工具而進行的測量往往比僅靠人自身感覺的測量要準確得多;③通過對自然和社會現象的測量, 有時候還可以發現一些未知的物體和現象;④靠一定標準化工具測量的結果不會隨特定觀察者而變化;⑤測量還能幫助人們觀察非物理世界的存在。

  2. 測量的基本步驟:①要把測量對象以概念的形式表示出來,或者說對測量對象形成概念化認識,這就是“概念化”過程。②針對需要測量的概念,構造相應的測量工具,這屬于“操作化”的內容。③用測量工具對測量對象進行經驗觀察,這是“資料收集”的任務。3.社會研究中測量的層次:在量化測量中,測量指標的準確度是用測量層次來衡量的,按準確度由低到高,測量分為定類測量、定序測量、定距測量和定比測量四個不同的測量層次。

  4. 測量過程中建立指數的技術:①選取符合標準的指標,要求表面效度高,通過相關性檢驗。②指標加權,對某些重要的指標賦以特殊的分量。③處理缺失值。

  5. 建立指數時選取指標的標準:①要盡可能挑選表面效度較高的指標。②要對不同指標進行相關性檢驗。③如果某個指標與其他所有指標都不相關,那就應將這個指標排除掉。如果兩個指標之間完全相同或有非常強的相關關系,也只需要保留一個。

  6. 評估策略工具再測信度的過程:①研究者選定一批受試者。②研究者就同一個問題在不同的場合對受試者進行兩次測量。③研究者計算兩次測量分數的相關系數.相關系數越大, 說明兩次測量的一致性程度越高。

  第七部分

  一、選擇題(單選、多選):

  1. 問卷的基本結構:①封面(由問卷編號;問卷名稱;調查主持單位;問卷設計時間四部分構成);②致被調查者信;③填答指南;④問題和答案(問卷的主體部分);⑤編碼位;

  ⑥訪問記錄和結束語;

  2. 每一個問題究竟預留多少個編碼框,主要視答案的數量而定;

  3. 問卷設計的首要原則是滿足研究需要原則;

  4. 作為問卷設計的靈魂并決定問卷內容和形式的是研究主題;

  5. 設計問卷初稿的辦法:①卡片法(遵循歸納法則,由個別到部分再到整體);②框圖法(遵循演繹法則,由整體到部分再到個別);

  6. 提問技巧:①提問應當盡可能簡短;②提問應當力求明確,讓被調查者一看就懂,忌提出模糊不清或模棱兩可的問題;③要避免一題兩問甚至多問,即在一個問題中,同時詢問了兩件(或幾件)事情;④應當避免使用抽象概念和專業術語進行提問;⑤應當中性提問, 避免暗示和誘導;⑥不要使用否定形式提問;⑦提問要使被調查者有能力回答;⑧要尊重被調查者,避免詢問他們不愿意回答的問題;⑨盡量避免設計某種情境進行提問。

  7. 在問卷設計中,研究者在問卷中只提出問題,而讓被調查者根據自己的情況和態度隨意回答的是開放式問題;

  8. 在關聯式問題中,第一個問題的回答決定著是否繼續回答后面的問題,通常把第一個問題被稱為第一個問題被稱為過濾性問題,后續問題稱為相倚性問題;

  9. 答案選項的設計:①使答案與問題對應,避免答非所問;②應當努力設計完備的答案;③ 應當努力使每個答案彼此獨立;④盡量采用高層次的測量尺度;⑤答案的設計要簡潔明了。

  10. 問卷調查的缺點:①問卷調查的回收率有時難以保證;②問卷是事先設計好的標準化測量工具,也許與多樣化的現實有所出入;③問卷篇幅一般比較簡短,難以獲得更多、更豐富的信息;④問卷調查不利于研究者與研究對象之間的自由交流;

  11. 問卷設計的基本原則:(一)滿足研究需要原則(二)考慮被調查者原則。(三)與資料分析方法相結合原則(四)考慮具體調查方式原則。

  二、論述題

  1. 問卷設計中問題排序要遵循的一般規則:①把內容相關的問題放在一起,避免問卷顯得雜亂;②把簡單的問題放在前面,把復雜的問題放在后面,這樣不至于使被調查者一開始就產生畏難、厭煩情緒,從而不愿繼續填答問卷;③把容易引起被調查者興趣的問題放在前面,而把容易引起他們緊張或產生顧慮的問題放在后面。這樣可以消除或緩解被調查者的自我防衛心理,有利于填答問卷;④把了解現狀的問題放在前面,而把需要被調查者回憶的問題放在后面,這樣符合一般的互動規律,也能使被調查者自然地完成時間轉換;⑤ 在派訪問員面訪的情況下,可以先問一些個人或單位的基本情況,而把其他問題放在后面; 在由被調查者自己填答問卷的情況下,一般應將容易引起他們關注的問題放在問卷的前面;

  ⑥如果設計了開放題,一般放在問卷的最后面。這是因為,回答開放題要比回答封閉題復雜一些,無論是把它放在問卷開頭,還是放在問卷中間,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被調查者對于整個問卷的填答。而將其放在問卷的結尾,無論是對訪問員還是對被調查者,都不會造成太大壓力,從而有利于填答。即使被調查者不愿意繼續作答了,問卷的主要內容已經完成,基本任務不受影響。

  2. 問卷調查的優點:①問卷調查可以面向眾多的調查對象收集信息;②如果面向同樣規模的調查對象收集信息,采用問卷調查方法,要比采用訪談法、觀察法或實驗法等節省資源,

  ③問卷調查通常具有較好的隱蔽性,可以減輕研究對象的思想顧慮,有助于獲得一些相對真實的研究信息;④問卷調查獲得的信息通常要比其他一些方法獲得的信息更為標準化、規范化;⑤通過問卷調查獲得的信息通常比使用其他方法獲得的信息更便于進行定量處理和分析。

  第八部分

  一、選擇題(單選、多選):

  1. 訪談法的缺點:①開放式的訪談標準不一,其結果難以進行定量研究;②成本較高;③訪談通常時間長;④隱蔽性差;⑤受訪談對象周圍環境的影響大;

  2. 根據訪談對象的特點分為一般訪談和特殊訪談,如對兒童或聾啞人的訪談采用特殊訪談;

  3. 根據訪談內容的結構性程度可以分為結構式訪談和無結構式訪訪談;結構式訪談法的最大好處是訪談形式統一,便于量化統計分析;

  4. 根據訪談中調查者與被調查者的交流方式,訪談法可以分為直接訪談與間接訪談,借助通訊工具或翻譯進行的訪談屬于間接訪談,應用最廣泛的間接訪談方法是電話訪談;

  5. 根據訪談對象的多少分為個別訪談和小組訪談法,了解帶有個人性和隱私性的問題,最好采取個別訪談;

  6. 訪談前的準備工作:①熟悉調查內容;②了解被訪者的社區特征;③確定并了解訪談對象;

  ④擬定實施訪談的工作計劃;⑤準備工具(臨赴現場訪談前的最后一步工作)。

  7. 研究者在進入訪談時的工作包括:①取得地方機構或主管部門的支持與幫助;②與訪談對象見面與自我介紹。

  8. 結束訪談應掌握的一個原則是適可而止原則,即訪談時間不宜過長,一般為 2 小時以內;

  9. 在無結構訪談中,不破壞調查者與被調查者的互動,減少由于記錄而對被調查者回答問題的影響,最適合采用的記錄方式是事后記錄;

  10. 訪談員應具備的一般條件:①誠實與準確。(這是最基本的品質)②興趣與能力③勤奮負責;④謙虛耐心。

  11. 訪談員應具備的特殊條件:①性別;②年齡;③教育;④語言與社會背景;

  12. 從實踐上看,小組訪談參加者的人數規模一般為 5~7 人;

  13. 小組訪談前的準備:①明確訪談的主題;②準備調查綱目;③確定訪談規模;④物色訪談對象;⑤選好訪談的場所和時間;

  14. 做好小組訪談后的工作:①及時整理訪談記錄;②回顧和研究訪談的情況;③進一步查證事實;④作必要的補充調查

  二、簡答題:

  1. 訪談法的優點:①信息量大;②靈活性高;③適用范圍廣;④控制性強;⑤訪談法可以與其他方法相結合,以獲取更加豐富的信息。

  2. 小組訪談法的優點:①了解情況快,效率高②可以通過被調查者之間的相互交流而獲得更多的信息;③有利于把調查與研究結合起來,把認識問題與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結合起來;

  第九部分

  一、選擇題(單選、多選):

  1. 英國社會學家C.A.摩瑟說“觀察可稱為科學研究的第一等方法”。

  2. 根據觀察者在觀察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觀察法可分為參與觀察和非參與觀察;

  3. 參與觀察指觀察者參與到被觀察者的活動或團體之內,作為被觀察者中的一員來進行觀察,又稱局內觀察;人類學家研究原始部落文化常用參與觀察;

  4. 間接觀察是通過對社會現象或人的行為發生以后所留下的各種痕跡的觀察和記錄,收集用來反映和推斷此前發生的社會現象和人的行為的資料的方法。比如考古學家通過發掘古人的遺留物可以研究人類的歷史發展和生活變遷;

  5. 觀察的準備:明確觀察目的;制定觀察方案;理論準備和物質準備;

  6. 觀察的效度指的是觀察所獲得的資料能夠準確、真實、客觀地反應被觀察的社會現象和社會行為的程度。一般認為觀察法比其他方法具有更大的效度;

  7. 影響觀察的效度的主要因素:①觀察方式、觀察人員、觀察地點和觀察時間對于研究課題的適當性;②觀察內容的選擇和操作化方式;③“觀察者偏見”;④“被觀察者效應”;

  ⑤觀察者觀察的敏銳性和記憶的準確性。

  8. 影響觀察信度的因素:①觀察內容界定的明確性。②觀察類別定義的嚴格性。③環境的變化。④人的變化;

  9. 科學觀察一般具有如下特征:(1)在觀察之前先具有一定的研究目的或假設,然后根據研究需要有目的地通過觀察獲取資料;(2)需要有系統的觀察設計;(3)有系統完整的記錄;(4)觀察過程應避免主觀和偏見;(5)觀察的過程和獲得的資料可以重復查證。

  10. 試驗室觀察的一個很好的例子,是班杜拉等人進行的有關模仿學習的研究。二、簡答題:

  1. 實驗室觀察法的優點:①實驗室觀察具有科學研究所要求的準確、客觀和可重復驗證性, 可以用來研究和發現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②可以用來收集研究對象的自然發生的行為的最真實、完整、全面的資料。

  2. 間接觀察的優缺點:①間接觀察的優點在于:由于觀察是間接的,被觀察者的行為不會受到觀察的影響,可以收集到反映人的真實行為的資料;②間接觀察的缺點在于:由于沒有直接觀察到行為的發生,所收集的資料的效度不能保證,無法評價所觀察的標志和痕跡是否真正反映了所要研究的行為和現象,即使能夠反映,也很難判斷這種行為和標志或痕跡之間的關系是否具有普遍性。

  3. 檢查用觀察法獲得的資料時,要注意哪幾個方面:①檢查觀察資料是不是嚴格遵循調查提綱獲得的。一個好的觀察資料既要記下提綱中規定的調查內容,也要記下那些看到的暫時還無法歸類的事實。②如果能用多種方法收集相關的資料,則應把通過觀察法獲取的資料和通過其他方法獲取的資料進行比較、核實。③當觀察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時,凋查人員要隨時將獲取的信息同小組其他調查人員所取得的信息進行比較。④對于較重要的問題, 要注意調查時間的長短。

  4. 提高觀察信度的措施:①必須明確觀察內容;②必須對觀察的類別進行嚴格的定義;③必須考慮環境的變化和人在時間中的變化;④選擇有經驗和受過專業訓練的觀察者進行觀察。

  第十部分

  一、選擇題(單選、多選):

  1. 實驗變量有:①自變量:一般是試驗中加以控制或者主動施加的可觀測變量;②因變量: 一般是實驗中需要檢測的隨自變量變化而變化的變量。

  2. 主動造成其變化的自變量稱實驗刺激;

  3. 單變量的實驗設計:(1)后測設計 (2)前測后測設計 (3)四組設計(所羅門設計)

  4. 多變量的實驗設計:(1)完全隨機多因實驗設計 (2)拉丁方設計(它的特點是實驗順序、研究對象的差異都被當做自變量使用)

  二、主觀題(簡答題、論述題):

  1. 實驗法的特點:①人為設定觀察情境;②直接建立研究結論;③實驗結果受實驗人員和實驗對象的主觀影響。

  2. 實施實驗法研究的條件:①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假設必須是明確和具體的;②能夠排除其他因素的影響;③實驗刺激有足夠的強度并容易操控;④實驗程序必須是可重復的;⑤ 實驗條件應該得到較高程度的控制。

  3. 實驗通常分實驗室實驗和現場實驗兩個基本類型,二者的區別是:①實驗室實驗是在人工“純化”的環境下進行的實驗,實驗者對實驗環境可進行嚴格有效的控制。②現場實驗是在自然現實的環境下進行的實驗.實驗者只能部分地控制實驗環境的變化。一般來說,社會領域里的實驗,多采用現場實驗的方法。這是因為相對自然的實驗環境使結論有更大的推論價值。

  4. 現場實驗的特點:①它在現實生活中進行,只控制部分條件;②隱蔽性好、真實性較高, 實驗對象一般不易發現實驗目的,很難覺察到實驗者的存在;③實驗變量引入比較自然, 因而現場實驗具有較高的實用性;④由于情景真實自然,并采用機械抽樣,因此,實驗的信度和效度都較高,實驗所得的結論也可以得到廣泛的應用。

  5. 實驗法的優點:①可檢驗因果關系。實驗法最主要的優點是明確區分自變量和因變量, 明確變量間的因果關系。②較為經濟。與其他社會研究方法相比,實驗法的研究對象少, 研究所需時間較短,成本相對較低。③易于重復。實驗得出的結果可以進行重復驗證,實驗的結論具有較強的說服力。④控制能力較強。實驗人員對研究對象、研究環境等具有較強的控制力,能夠減少或排除外部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影響。

  6. 實驗法的缺點:①人為干涉:這是實驗法最大的弱點;②樣本選取的缺陷;③實驗人員的影響;④道德和法律的限制。

  第十一部分

  一、選擇題(單選、多選):

  1.根據文獻的來源分:個人文獻(日記)、官方文獻(財務報表)、大眾傳播媒介(各種書籍);

  3. 文獻研究的優點:①可研究那些不可能接近的研究對象;②具有非介入性和無反應性的優點;③適于作縱貫研究和趨勢研究;④費用較低。

  4. 文獻研究的缺點:①文獻內容無法控制;②缺乏統一格式,資料間難以對比;③編碼困難,難以數量化;④研究所需要的部分文獻不易獲得。

  5. 二手資料分析:①優點:省錢、省時、省力;②缺點:a. 二手資料的效度有時難以保證;

  b.有時原始資料中包含一些錯誤和偏差

  6. 二手資料的分析的內容:①研究主題的選擇;②研究資料的搜尋;③資料的審核(搞清楚文獻的作者、編寫的時間);④資料的加工;⑤資料的分析。

  7. 在我國,二手資料的主要來源是政府統計部門所收集和保存的原始資料;

  8. 迪爾凱姆的《自殺論》是現存統計資料分析最成功的研究范例。

  9. 采用現存統計資料分析方法時,研究者常用來處理效度問題的方法是重復驗證;

  10. 內容分析是指通過標準化的編碼,將與研究課題有關的各種文獻資料簡化為可以對之進行統計分析的形式化資料的定量研究方法。

  11. 多恩伯切和希克曼的“消費品廣告中的他人導向”研究屬于內容分析范例;

  12. 內容分析法的優點:①最大的優點是成本低、省時、省錢;②便于重復研究;③允許研究者對一段歷史時期內發生的過程進行定量研究。

  13. 內容分析法的缺點:①它只能研究記錄下來的信息內容; ②由于研究者不能控制文獻資料的記載和編制過程,因此,內容分析常常要面對面信度和效度方面的問題。

  14. 內容分析法的主要環節:①抽取文獻樣本;②確定分析單位;③進行編碼。對文獻資料編碼的步驟有:a.明確計數單位;b.建立分類體系并編制編碼表;c.對計數單位進行編碼;

  ④數據的加工處理;⑤信度和效度檢驗

  第十二部分

  一、選擇題(單選、多選):

  1. 資料審核有①多次審核(在收集資料后,對重要資料進行反復的各種形式的審核);②系統審核(在資料收集后集中時間進行資料審核);③實地審核(資料審核與資料收集工作同步進行);

  2. 資料審核的原則:①真實性原則;②標準性原則(可比性);③準確性原則(無邏輯不合理);④完整性原則;

  3. 計算機匯總的步驟:編碼、登錄、錄入和程序編制;

  4. 將問卷中的信息數字化,轉換成統計軟件和統計程序能夠識別的數字,這是計算機匯總步驟中的編碼;

  5. 在計算機匯總定量調查收集的資料時,將已編好碼的問卷資料過錄到資料卡片上,以便將它們輸入到計算機的存儲設備上去,這個過程是指登錄;

  6. 統計表按總體分組的情況可分為簡單表(未分組)、簡單分組表(僅按一個標志進行分組)

  和復合表(按兩個以上標志進行層疊分組);

  7. 集中量數是用一個數值去代表一組數據的一般水平。常用的集中量數有:平均數、中位數、眾數;

  8. 眾數:是指在一組數據中出現次數最多的標志值;

  9. 資料整理過程中選擇分類標志的原則:①從研究目的出發選擇標志;②從反映事物本質的需要去選擇標志;③根據具體的歷史條件選擇標志;④堅持窮盡性和互斥性的原則;

  10. 異眾比率是指非眾數的次數與總體內全部總體單位的比率。異眾比率越小,眾數的代表情越大;

  11. 相關系數是表明變量間關系密切程度及方向的量數。它的符號是 r,取值范圍在﹣1 到

  ﹢1 之間。如果 r=﹣1,那么是完全負相關;如果 r=1,則是完全正相關。這兩種情況都屬于函數關系。如果r=0,則無相關。

  二、論述題

  1. 統計分析在社會研究中的作用:①統計分析的方法可以為社會研究提供一種清晰準確的形式化語言。②統計分析是進行科學預測,探索未來的重要方法。③統計分析技術是處理調查研究資料的必要工具。

  2. 集中量數的作用:①集中量數說明某一社會現象在一定條件下,其數量的一般水平;② 集中量數可以對于在不同空間的同類現象進行比較;③集中量數可以對一定社會現象在不同時間中的變化進行比較,以說明這些現象的發展趨勢和規律;④集中量數可以用來分析某些社會現象之間的依存關系。

  3. 離中量數的意義與作用:離中量數也是一個概括性量值,是研究現象差異程度的概括表現,它的意義在于闡明被研究現象的差異特征。作用是:①描述了一組數據的差異情況, 使我們對一組數據的全貌有個比較清楚的了解;②對集中量數的代表性作了補充說明,差異量數越小,集中量數的代表性越大;

  4. 雙變量描述性統計分析中散點圖的六種圖形:①當變量 X 的數值增大時, Y 變量的數值也顯著增大,坐標點的分布呈窄帶狀,稱為強正相關;②當變量 X 的數值增大時, Y 變量的數值也增大,但坐標點的分布呈寬帶狀,稱為弱正相關;③當變量 X 的數值增大時, Y 變量的數值顯著減少,坐標點的分布呈窄帶狀,稱為強負相關;④當變量 X 的數值增大時, Y 變量的數值大致下降,坐標點的分布呈寬帶狀,稱為弱負相關;⑤當變量 X 的數值增大時,Y 變量的數值也開始增大,繼而又下降,坐標點的分布呈曲線狀,稱為非線性相關;

  ⑥坐標點很散,表示變量X 和變量 Y 之間沒有相關關系或極弱的相關關系。三、應用題

  1. 設計統計表的形式與內容:(一)形式:①統計表的上、下兩段應以粗線繪制,左、右兩端習慣上不劃線,采用不封閉的“開口”表式。②統計表應是長、寬之間保持適當比例的長方形,過于細長、短粗或正方形都應盡量避免。(二)內容:①統計表的總標題應當用簡練而又準確的文字來表達統計資料的內容以及資料所屬的空間和時間范圍。②統計表中的指標數值有著一定的計量單位。當表中指標數值都以同一單位計量時,應將計量單位標寫在統計表的右上角;當同欄指標數值以同一單位計量,而各欄的計量單位不同時,則應將計量單位標寫在各縱欄標題的右側或下方。

  2. 平均數與眾數

  (1)計算平均數:先根據資料求出各組組中值,Xmid=(下組限+上組限)*2;(2)計算眾數:先觀察資料,確定次數最多組為眾數所在組,根據眾數計算公式眾數=(L+U)/2

  第十三部分

  一、選擇題(單選、多選):

  1. 根據研究報告的目的和面向的目標對象不同,分為普通研究報告與學術性研究報告;

  2. 根據作用和功能的不同,分為描述性研究報告與解釋性研究報告。

  3. 根據研究的性質,分為定性研究報告和定量研究報告;

  4. 根據內容所涉及的范圍,分為綜合性研究報告和專題性研究報告(深入、針對);

  5. 主題是研究報告的靈魂、材料是社會研究報告的血肉、提綱是研究報告的骨架。

  6. 普通研究報告在結構上包括:標題、導言、主體和結尾;

  7. 標題放在研究報告的前面,以報告的內容為依據,用來統領、揭示和評價報告內容的文字分為(1)單一結構:①直陳主題式、結論展示式 ②反問疑問式(2)復合結構式:雙標題;

  8. 《當前大學畢業生就業意向調查報告》屬于標題表達方式中的直陳主題式

  9. 某報告的標題是《中國奶業遭遇信任危機》,這一標題屬于結論展示式;

  10. 研究報告的主體部分的撰寫一般應該注意:①研究資料呈現的順序;②文字與圖表的配合;③對事實的意義進行客觀的陳述與分析;

  11. 學術性研究報告的導言一般包括說明研究問題的性質、說明研究問題的意義、介紹研究目標和假設、文獻綜述、重要概念的界定;

  12. 在撰寫學術性研究報告時,研究者在導言中一開始就必須做的是說明研究問題的性質和意義;

  13. 在學術性研究報告中,相當于“畫龍”之后的“點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能夠對讀者是否閱讀整篇報告 起到提示作用的部分是摘要和結論;

>> 點擊閱讀全文 <<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回復“押題”獲取余下押題資料

上一篇:廣東省自考03706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知識點匯總押題資料
下一篇:廣東省自考00341公文寫作與處理押題復習資料

深圳自考網書籍購買地址

深圳自考交流群

掃碼加入考生交流群

一起探討自學考試